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一堂不同凡响的语文课——观话剧《语文课》(袁雅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30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袁雅琴

  所有观众手捧一本语文课本,手握一支铅笔,凝神聚听,时而大声诵读,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合声高歌,时而弄词吟诗,台上台下互动,演员观众搭戏,400多人坐在一起,唠家常、写作业、背课文,这便是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日前上演的话剧,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步入剧场,如同走进一间大教室,7个由非职业演员扮演的剧中人,引导观众找回属于自己的语文课体验。鼓声阵阵的开场直接干脆地把观众带进学生时 代。“请各位同学坐好,现在开始上课,大家听写笔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9页,跟我读。”小小的剧场里头立刻回响起稚嫩的声音:“弯弯的月儿小小 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来不及品味,老师打断了笑声,又立马带领大家走进英雄的时代,刘胡兰、董存瑞、 黄继光、邱少云、王二小……一个个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在眼前。《一件小事》《背影》《岳阳楼记》等一篇篇熟悉的课文,师生共同熟读与点评,很是温馨。在课文 之外的《篮球飞人》《红楼梦》《天龙八部》是那个时代的印迹,穿插课间,也唤醒了一份记忆的温暖。“哪位举手,朗诵你喜欢的诗词。”观众席上观众踊跃,一 位女士大方地说李白是她的偶像,即兴诵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受到老师表扬。语文课上的恶作剧,整老师,嘲弄老师的断手指,小小的插曲真实得让人看了脸 红。评选三好学生,看可爱的、调皮的、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孩子们各自的心态,妙趣横生,把观众的心一次次拉近从而找到自己。

  剧中,年轻的演员们用诙谐的语调与自然的表演向观众描述走过的中国语文教育全过程,讨论这个让他们又爱又恨又不可回避的学科与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情景交融,真实贴切。

  一台话剧,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几乎没有情节,没有冲突,零散而随意,细想却是用心良苦,原生态课堂少了修饰多了可爱,嘲讽也好,反思也罢,都不 重要,重要的是一份放松的心情。主创人员年轻专业,充满灵性和活力,他们站在舞台上,朴实自然的像你的同学、老师、兄妹或者邻家的孩子,与你聊天,无拘无 束地与你说说笑笑,他们在剧中扮演各种角色,也演绎数年前的自己;无知的成长、初恋的青涩、刻板的老师、生硬的文章、考试前的焦虑,在今天的回望里,都是 无法言喻的感伤。他们试图创新形式和内容,让高雅艺术接地气,与观众零距离,还原真我状态;同时,打破传统,融入综艺、纪录片、小品的元素,穿越历史与现 实,在寻常的场景与画面里,在笑声中思考与回味学习的意义。

  或许在话剧面临危机的当下,更需要深刻的思想、重大的题材、激烈的冲突。然《语文课》给我们上了一堂不同凡响的语文课。她的意义远不至于一堂课 本身,那些久远的经典的课文不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诠释了文明、浪漫、激情、昂扬的青春哲理与怀旧思潮。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导演黄盈的初衷,他认为 语文书以及整个教育过程,对于我们的人格塑造是无法忽视和不应回避的,而这个过程已经被很多人忽略掉了。我们这些接受过全程语文教育的普通人,往往忽略甚 至误解了它,他只是希望《语文课》“探究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听说到读写,意味着什么?’也希望给予‘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一个回应”。

  《语文课》上完了,而笔者的心里还有些小小的激荡。试想,如果剧的结尾有探求学习语文课给人生带来的积极影响,给命运带来的奇妙变化,那么这堂《语文课》的中心思想会进一步升华,会有更多的回味余地,留给人的思考也会更丰盈。  (王雨晨/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