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以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7月27日在首都剧院举办的首发式由濮存昕主持,作者宋凤仪及朱旭、蓝天野等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共同追忆了骆老……
《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
纪念骆玉笙100周年诞辰
以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7月27日在首都剧院举办的首发式由濮存昕主持,作者宋凤仪及朱旭、蓝天野、吕中等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共同追忆了骆老往事。
勾画一民国艺坛众生相
看过1985年版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人,或许都记得那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演唱 者骆玉笙(1914-2002)当时已年过古稀,但仍唱得字正腔圆、韵味醇厚。骆玉笙从艺70多年,创立了骆派京韵,但与民国以来的许多民间艺术家相似, 骆玉笙身世坎坷,作为一名被拐卖多次的孤女,她从小就随着养父奔波各地,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汉口大舞台……都留下过她杂耍、唱戏的身影。
为纪念这位京韵大鼓泰斗诞辰100周年,由人艺编剧宋凤仪创作的以骆玉笙生平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近期出版。不仅还原了骆玉笙的传奇一生,也糅合了同时代艺人台上台下的悲欢离合、命运起落,勾画出一幅民国艺坛众生相。
小说以骆玉笙的生平展开,美蔷(编注:骆玉笙即是小说的主人公美蔷的原型)是一名孤 女,逃难途中被人贩子买卖多次,阴差阳错地被“三弦圣手”严承祥收养。在养父的培养下,美蔷凭借天赋与努力,成为了名冠一时的京韵大鼓名角。但在乱世之 中,小人物身若飘萍,师傅因为得罪军阀横死街头,养父因为不屈于侵略被日寇杀害,美蔷与富家子弟相知相恋,终因门第悬殊分手。面对动荡的岁月,美蔷体现出
一个女性的坚忍,她退出艺坛,不为日寇与汉奸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美蔷在继承前辈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创立了“严派”唱腔。花甲之年,她重登舞 台,被海内外华人誉为“国宝”,将京韵大鼓这一曲艺艺术推向了顶峰。
以剧本改小说求不失信
因为父亲对鼓书的爱好,现年86岁的宋凤仪从小就是骆玉笙的粉丝。而上世纪80年代宋凤仪曾有机会在天津曲艺团体验生活,这一个月使她与“偶像”交上朋友。
宋凤仪回忆,当时每天都跟在骆玉笙身边,有时随她一早到团里指导年轻演员,有时看她 练功,陪她到剧场演出。工作之余,则听骆玉笙闲话生平。原先吸引她的只是骆玉笙的艺术水准,而那时,她发现艺术家身上的人格魅力:“她是有品格的,认认真 真在台上演出,清清白白在台下做人。民国时期曲艺演员是很艰难的,要陪吃陪喝陪酒,但她在大帅府仍然拒不陪酒。这在旧社会是很难得的。”
这些回忆为宋凤仪提供了剧本的原始素材,她最初创作的是30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本。 1990年代初,这一计划已经开始启动,但由于制片人挪用了片款,最终因为资金缺乏,直到骆玉笙去世也没有拍成。也有人建议改成电影,但因为电视剧剧本容 量较大,宋凤仪不想删减损失过多,这部剧本只能束之高阁。
业内往往小说改剧本,而宋凤仪却反其道行之,以剧本改小说,这有她的无奈:“后来我 在中央台曲艺频道,每个礼拜都能看到骆老太太出现。这又勾起我的一些想法:老太太一直想看这部电视剧没看上,我应该用什么来实现我的诺言呢?想来想去只好 改成小说,这不是投资小嘛。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我出版这本小说,既是对她的纪念,也算是完成了我对故友的一个承诺,如今我不再是个失信的人。”
不满将唱歌带入曲艺
作为一门说唱艺术,鼓曲讲求吐字发音,这与话剧表演有相通之处。朝鲜战争时期,人艺派周正、张瞳、吴世良等到朝鲜支援前线,当时骆玉笙与他们同团演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此后到“文革”之前,她也常来剧院指导演员发声。
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介绍,骆玉笙是他非常敬佩的曲艺家,她把曲艺提高到文化的层次。“她到北京来演出时,我因为怕到后台打扰她(就没有进),她还问天野来了吗,为什么不到后台。她还曾建议我跟她学京韵,我说我真想学但真学不了,我这人张嘴就跑调。”
宋凤仪的丈夫、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朱旭介绍,自己小时候就喜欢骆 玉笙的演出,“那个时候曲艺不抹胭脂不抹粉,真的只是艺术。”朱旭透露,骆玉笙小时候有个外号叫“小怪物”,因为她小时候没有童音,唱出来是大人的声音, 大世界演出海报上就常写“今日小怪物登台演出”。
但在生活中,骆玉笙是个幽默的老太太,朱旭回忆,骆玉笙曾向他讲述录《四世同堂》主 题曲的情景:“用她的话讲,当她进录音室时,乐队的同志都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她:因为给电影电视剧录歌的都是歌星,很漂亮的,今天怎么来了个白毛老太 太?个还不高,这人能行吗?结果她一遍录下来,全体满意,很多同志站起来为她鼓掌。”
但在电视剧播出时,老太太自己听不下去:“千里刀光影,我怎么唱成‘营’了?”朱旭 表示,这是因为骆玉笙不满意于把唱歌带入曲艺,认为这会影响发音,“我们话剧有时候也犯这方面的错误,现在好像听习惯了,有些字就那么倒着唱(编注:曲调 的高低升降与字调的阴阳上去这四声走向基本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形成倒字)。我觉得人艺首先应该抓这个问题。”
但现在曲艺式微,而流行歌曲成为流行文化主流,宋凤仪认为,这还是需要培养观众的兴 趣,“不是年轻人都不喜欢,也有喜欢的,有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跑到天津的天桥去听曲艺,关键看怎么引导、怎么培养起兴趣。”对于近日的《雷雨》学生场成了爆笑场的情况,宋凤仪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过去的事情,只是听说,缺乏理解:“听说的跟亲身经历的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方面我们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解释,比 如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年轻人追求的梦想是什么,这样年轻人就有可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