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金宇澄:王家卫说我的小说不好拍是表扬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2日11:25 来源:金羊网
 2014

  香港书展

  从《繁花》出版以来的一年多,金宇澄已经开了大大小小好几十场讲座。但7月18日这一天在香港书展开讲,他仍旧感到紧张。

  “一来,和我一起讲的是王家卫导演,他很喜欢这本书。二来,这次会场不停在换,说是预定的人太多了,一直换到最大的会议厅。面对这么多香港读者,我很担心自己讲得不好,你……觉得我讲得好吗?”采访开始前,金宇澄略带忐忑地问。

  曾经有20多年没写小说的金宇澄承认,自己对《繁花》的感情有点不太正常,“就像一个四五十岁才‘老来得子’的女人一样,肯定宝贝得来不易的小孩,每天都要给他打扮、穿新衣服。”这次到香港,面对一群新的读者,金宇澄这“当妈的心”又开始惴惴不安。

  但只要看看来听讲座的人,就知道担心是多余的。当天,可以容纳两三百人的会议厅坐得满满当当,最后一排还站了二三十人。门口摆着的40本繁体版《繁花》在讲座结束后就被抢购一空,不少读者拿着钱挤在收银机前,不断要求送新的书来,但最后都失望而归。

  能让香港读者如此喜欢这本用上海方言写的小说,金宇澄的语言实验又一次成功了。“去年《繁花》拿了30多个奖,只有一个是上海本地的,其他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这证明我在语言上的尝试是对的。”

  用方言写小说,金宇澄希望通过这种看似有点“做”的方式,唤起大家对语言独创性的重视。“就跟王家卫的电影一样,我拿来做开头的这段《阿飞正传》是他突然在结尾加入梁朝伟这个人。我觉得,这就是王家卫的标签,作家也需要自己的标签。小说和其他艺术方式一样,不能所有东西都四平八稳的。现在的人,只顾着说故事以便以后改编拍电影,大家已经忘了,原来小说在语言上也是有一种野心的。”

  金宇澄

  生于1952年,《上海文学》副主编,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繁花》,反响强烈,获得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3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写《繁花》]

  最疯狂一天6000字,出差也上网吧写

  问:在写《繁花》之前,你已经有20多年没有写小说。在网络上重新写,然后越写越长,最后成为30多万字的《繁花》。很多作家都不习惯网络写作,作为一名50后,你为什么却在网络上找到新的写作欲望?

  金宇澄(下称“金”):做编辑久了,白天挑剔别人的毛病,晚上很难不挑剔自己,于是就没办法写下去了。这次不一样,《繁花》的产生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一开始只是想在网站给大家用上海话讲故事,没想到说着说着,就有写小说的感觉了,等于唤起了我一个沉睡已久的写作欲望吧。

  每天写一段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想起了过去民国时代的连载,这也是我们小说最早的形成,比如说狄更斯,他的很多作品也是通过每天连载。在网络连载,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提问题,会给你提出建议,你会摸到读者的脉搏。你这个写作是公开的,错别字读者都会给你指出来,甚至会跟你说你这个人物好像就这么死了很可惜,这些有用的东西我都可以记下来。

  而且写着写着,我会有一个超常发挥。最多的时候,我每天可以写6000字,甚至出差的话,我会跑到网吧里去写。因为每天已经成了习惯了。

  问:出差也到网吧去写?真的那么疯狂吗?

  金:那时到成都出差,天没亮的时候,我就跑到网吧去写。我还不知道现在上网吧是要身份证的,人家说要身份证,我又跑回去一趟,一看里面都是小孩子在打瞌睡,电脑前面都是蟑螂爬去爬去。我还上网跟网友说我在成都给你们写,因为每天写一段已经变成一种生活规律,你始终和大家在互动,这种快乐是你独自面壁写小说不会得到的。

  问:网友提了什么意见还记得吗?有哪些你是采纳的?

  金:有,他们说阿婆这个人很有意思,怎么这么早就死掉了,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让她又多活了几年。她本来是从乡下回来以后就死了,后来在书里,阿婆在1967年和孙女蓓蒂从南京串联回来以后,就一起变成两条鱼消失了。本来她是在“文革”前就死掉了。

  问:现在有很多网络写手,你觉得网络写作是否有必要?

  金:很有必要。我们应该重视这些群体,有一批人对网络作者好像不屑一顾,我是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在好像所谓纯文学就是非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就是什么流行文学,微不足道,我觉得不一定,而且我有信心,网络写作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变为主流。

  我曾经去参加一个会议,发现很多网络作家的知识储备很厉害,他们做的功课要比一般作者仔细得多,比如他写唐朝的故事,他写宫廷政变,他是事无巨细地做研究。可是我也想说一个建议,希望他们不要单单为了这个点击率,而是应该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多去看一些文学作品,而不只是用点击率来要求自己,追求质而不要追求量。

  [金宇澄的野心]

  就像写诗,你要有一个口吻,要有一种文字,和别人不一样

  问:《繁花》出来以后,很多人讨论语言这个问题。除了用上海话之外,《繁花》还有一些其他特别的语言,比如不分行,标点符号只有逗号和句号,为什么?

  金:文学里面西方的要素是你写作首先你要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文本的特征,就像写诗歌也是,你要有一个口吻,你要有一种文字,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繁花》为什么会用上海话?因为我在上海老百姓的网站上写,里面都是讲上海话。写了以后,发现有一段非常接近我们过去的话本小说的,就是现在《繁花》的开头,两个人在菜场里面卖大闸蟹你来我往的这一段,我觉得用上海话挤在一起写对话特别有力量,所以就这样写下去了。

  《繁花》里没有问号,基本就是逗号和句号,这都是故意,因为包括我们现在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会有50页,一个标点也没有,所以说,写作就要想办法做出个人的特征来。另一方面,因为传统文本也是没标点符号的,直到清代都是印完一本书,读者自己圈点(所以叫可圈可点)。只是中国文学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吸收了外国的标点符号,人们才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有网友说看不习惯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感慨,原来现在的中国文字必须要分段加标点才能看得懂。所以,不分段我也是故意为之的。

  问:尽管你用了上海方言,但并没有造成阅读障碍,是怎么做到的?

  金:这么几代人受普通话教育之下你要全部写一本方言作品,你的受众肯定就是极少部分人,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说要清除方言的障碍,最好把方言写成什么人都能看得懂,文字虽然改变了,但是它的句型,上海人说话的韵味和味道是保存在里面的。

  如果说纯粹的上海话,《繁花》肯定是不够格的,但我的目的并不是我要传播上海话,我是要通过一种语言来让大部分读者能够了解上海人的生活。这个语言势必是要为文学服务的,或者说我是改良上海话,打破语言的壁垒。它实际是起了一个工具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读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