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把经济学拉下神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16:27 来源:梁小民

  香港学者丁学良提出“国内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人”的论断引起广泛支持,媒体上一片指责、批判经济学家的声音。究其原因还在于经济学家扩大了自己的作用,或者是公众对经济学家期望太大。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公众都误解了经济学。

  经济学家总把经济学解释为“经邦济世”之学,这是一些经济学家无可救药的自恋情结。

  其实从历史来看,是先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而后才有总结这种成功经验的经济学。并不是经济思想推动了现实经济发展,而是现实的经济发展促生了 经济思想。经济学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经济学家聪明的大脑。先有市场经济的实践,而后才有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同样,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 机逼得各国政府有病乱投医,让政府去应付危机,才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才有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家只是事后总结,绝不是事前设计。

  经济学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策呢?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有经济学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但当他们以顾问的身份进入决策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 择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些从经济理论上看的确正确的见解其实无法实施。例如,萨缪尔森把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简单而又绝对正确的经济学原理之一,这种理论是自 由贸易的基础。有93%的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但即使美国这样的国家也经常限制自由贸易。这时,作为政府顾问如果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顾而不问,或辞职 不顾不问了。另一种选择是把经济学作为敲门砖,进入政府后就放弃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根据经济学原理制定政策。经济政策是协调各个利益集团 关系的结果,权术比理论重要。

  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对经济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公众就认为,他们也应该对改革中的失误承担责任。这两种对应的观点都源自 扩大了经济学的作用。中国经济走市场经济之路的设想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时就提出的(尽管当时并未公开),这时经济学家还无人认识到或敢于谈论市场经 济。中国改革的进程是“摸着石头过河”,领路的绝不是经济学家。现在的许多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等,有些是计划经济的遗 产,有些是经济转型中难以避免的,也有些是政策失误。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到底有多少成为政策却要仔细分析。决策权在 政府,即使有失误也在决策者,而不在提建议的人。经济学家不是决策者。根据言者无罪的原则,他们也不应承担什么责任,成为替罪羊。

  还有不少人把经济学当作“致富之术”,这是更大的误解。市场经济之始,许多人成功了,但这与经济学无关。王永庆连小学也没学好,但他极为成功。 相反,学了经济学下海,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李嘉图是历史上最富有的经济学家之一,但他是在学经济学之前赚到了大钱,先富而后学。凯恩斯也致富了,但与他的 宏观经济理论无关。

  经济学说到底还是一门学问。我历来不太同意“学以致用”的说法,也不认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学了就可以立竿见影。经济学所发现的许多真理可以指 导实践,但这种指导意义更主要是思维方法、分析工具这种思想层次上的,而不是如何去做这种操作层次上的。用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的话来说, “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智力游戏”而已。把经济学拉下神坛,从“显学”回归它正常的地位,才能有经济学的正常发展。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梁小民著,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