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人物 >> 正文

冯小宁:历史是一道“思考题”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宁谈甲午战争题材影视剧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11:25 来源:人民政协报 谢颖 杨雪
▲冯小宁近影▲冯小宁近影
▲电视剧《北洋水师》(1992年)▲电视剧《北洋水师》(1992年)
▲电影《甲午大海战》(2012年)▲电影《甲午大海战》(2012年)
▲冯小宁《东方有大海》剧本手稿(2014年)▲冯小宁《东方有大海》剧本手稿(2014年)

  编者按:

  120年前,中国的大海上波涛滚滚,炮声隆隆,甲午战争战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今,历史已走过两个甲子。

  20多年前,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让人们看到了一批仁人志士的拼搏与悲壮;2012年,一部电影《甲午大海战》再现了这场发生在黄海的惨烈战争的历史;2014年,这两部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导演冯小宁又创作了40集电视连续剧《东方有大海》,讲述以萨镇冰等为原型的海军战士,在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结束,保护国家一万八千公里海防线的故事,目前该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

  历史早已远去,但历史不能被忘却,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对待和反思这段历史?在本报记者的专访中,冯小宁导演讲述了他25年来对甲午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思考。

  一而再,再而三的“执着”

  问:从《北洋水师》到《甲午大海战》,再到《东方有大海》,您为什么对甲午战争这个题材如此执着?

  答:我在25年前创作了电视剧《北洋水师》,当时接触到这个题材,对它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在踏入了这片海之后,才知道这片海有多深,这段历史有多深。什么意思呢?甲午战争,中国海军的兴衰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全世界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日本民族命运的转折点。当我进入历史的深度去了解到这段历史更多的本相时,我就发现20多年前写作的《北洋水师》,虽然有很多点都涉及了,但是没有写透。虽然当年此剧受到中国史学会众多专家的高度肯定,各种奖项纷至,但是资金的缺少,技术的落后,经验的不足,都给这个充满张力的题材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苦楚一留就是25年。这期间我拍摄了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我一直在心里记着甲午战争。

  20年后,我再次创作了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在海战特技上达到当前亚洲前列水准,也再次获得国内外奖项,但电影的容量实在无法承载如此厚重的故事。我以前拍摄的《红河谷》、《黄河绝恋》都能把故事讲清楚,它们涉及的是一两个人物的命运。甲午战争则不一样,它涉及的面太宽了,人物太多,观众会糊涂,破坏电影观赏性;但如果不写这笔,又有失严谨。同时电影市场的青少年化和极度快餐娱乐化,也使这个题材在思想层面失去了更广泛的空间。于是,以电视剧这个观众群体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再次创作这个题材,成为了一个新的使命。把一个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用25年的精力反复创作,在中国影视中是没有的。

  问:您希望用电视剧的方式使甲午战争这个题材有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答: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这些名字在现在青年中或许已经显得有些生疏了,但却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心头为之战栗。中国的影视文化在最近十几年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电影市场,导致它抽空了影视文化对民族命运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应该承载的责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为什么要去再现这段战争的历史?古人说,知耻而后勇。今天,我们的社会日益浮躁,文化也是这样,有多少人会去反思历史教训?历史不是只知道概念的填空题,而应当是思考题,思考的成果比填多少空都管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从历史中汲取真实的反思,而非纵容他们脑中充满电玩和戏说,历史的教训不能随便忘掉。

  所以,我一直至力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之创作。始终把“好看、感人”作为创作的基准点。从理论上说,“寓教于乐”是一种片面的提法,会导致单以娱乐作为文艺作品形式上的标准,事实已无情证明了这一点,泛娱乐化已形成文化主流。我认为应同时提倡“寓教于情”,世界上所有思想、有艺术水准的好作品无疑都是感动人的,反之,能感动最广大人心灵的就是好作品,而许多优秀作品也不是一个“乐”可以负载的,如人类各时期的大量悲剧作品。

  以文化视角反思

  问: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您在20多年的创作中,对甲午战争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答:对于这段历史,中国历史界和世界各国历史研究都很关注。比如从军事上,我们可以研究中日双方武器装备的状况、战略战术的运用、指挥的优劣等等。在写《北洋水师》的时候,已经涉及了很多历史思考。比如不是按照以往的观点,把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归结于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某些个体,而是认识到清王朝腐败的制度。很多历史学家说,中日之战是制度之战,准资本主义对战腐朽的封建主义。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很少有腐败现象,但在当时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下,慈禧太后大权独揽,虽然已经意识到海上实力的重要,购买军舰,建立海军,但是统治者和官员更多地是把民众的血汗和国家的资源用于自己的享乐,军队各级贪污腐败严重,效率低下,怎能不败?

  我个人认为,到这里还要继续深入,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停留于谴责,更要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兵败如山倒,几百万大军被数量上少于自己的日本军队打垮?整个中国民众当时是缺乏凝聚力的,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在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整个社会文化十分堕落,以提笼架鸟、吃喝嫖赌、抽鸦片为时尚,民众缺乏斗志。时隔20多年再次走进这段历史,我更真切地感到:一个民族能否真正强大,说到底拼的是文化,文化堕落了国家必乱,民族必亡,文化腐败了就是从民族的根上烂了,文化腐败导致价值观混乱,也是所有社会腐败之源。我们在反思旧制度造成的惨痛教训中,还要反思文化层面,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机会,追上世界的步伐。

  同样,对于这场战争的对手——“邻居”日本,也要从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日本早在100多年前就把侵略中国定为国策,把侵略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方向,其一代一代努力发展,目的是为了吞并中国。这是一种“菊与刀”的文化,影响其政治传统。

  问:《东方有大海》正是要表达出这些思考?

  答:是的,在20多年的创作中,我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不断深入。托尔斯泰说,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要经过一个历史阶段后才能比较深刻地反映它。甲午战争已经120年了,面对所有的这些思考,通过《甲午大海战》这一个电影讲不透,我觉得一定要用电视剧,有充足的容量,有40集的长度,去把这段历史重新梳理出来。我不编造东西,而是告诉大家事实。中国的海洋100多年来备受侵犯,几乎每一次国耻都始于海上。从《北洋水师》到《甲午大海战》再到今天的《东方有大海》,我始终认为,必须在全民中培养海权意识。我们是有海洋领土的,比如说南沙,这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领土,它只不过被海洋覆盖,所以对于领海我们也要有寸土不让的国家意识。

  有感情地“创作”历史

  问:用影视剧来表现甲午战争这样的历史题材,历史考证必不可少,作为编剧和导演,您与历史学家的表现手法显然不一样,您怎样表现这些历史事实?

  答:对于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我也算是“半个专家”了,但我不敢妄读,只是尽可能在历史事实中去摸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史学既定的,我们尽可能让影视剧接近真实历史。史学研究不是艺术应负的任务,但也自然要有创作者自己观点的流露和艺术的虚构。

  我想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体验,用一个专题片告诉大家的历史事实往往不容易让普通民众进入,但是通过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感情、交往、冲突、矛盾就容易让更多的民众进入剧情,进而感受这段历史的事实,这是电视剧的魅力。

  甲午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浩瀚如海,我当然要做详细的考证和整理工作,这是2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通过一些参照,用艺术作品把这段历史整合,然后创造一个“历史”,把干枯的资料和数据,提升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和情节。这个创作过程就好比写史书,写作手法是通过剧本,通过镜头,通过演员表演来表现,具体的数据则要参照历史事实。比如几月几日,邓世昌说的某一句话,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句台词。又比如日本内相外相串通内阁窃取中国的钓鱼岛,这是日本史料中记载,由我们的历史学家考证出来的,大众并不了解,通过这样一个情节,就表现出来了。

  问:那么具体到您现在正在拍摄的这部《东方有大海》是怎样表现的呢?

  答:《东方有大海》的剧本非常好看,非常传奇,人的命运起伏跌宕,感情丰富多彩,尤其是男人之间的那种友情。不过《东方有大海》与《北洋水师》、《甲午大海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以前我们说到这段历史,到中国战败就结束了。《东方有大海》则不是这样,这个败仗只是前半部分,经过历史的沧桑,后半部分全部写这些为了保卫中国的海洋主权、领土的好男儿们决死相拼、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使中国海军的这股星火没有熄灭,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一直写到最后中国终于获得胜利。延伸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也决定了这部电视剧在制作上难度更大,目前我们正在紧张拍摄中,剧中演员很多自降片酬。我们也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能够把精力集中放在电视剧的质量上。

  问:不过,影视剧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不能与事实画等号,在创作“历史”中,如何处理真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答:这首先要求导演要有深厚的历史素养,对于导演来说,懂得历史太重要了。导演是什么?不是光喊喊预备开始的,真正优秀的导演是像谢晋、吴贻弓、谢铁骊那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行各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品行、艺术感觉以及组合能力。

  我对甲午战争的历史有深厚的感情,在进入这段历史,研究历史资料中的人物时,我是从艺术的角度换位进入的。看着那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我会想,假如我是100年马尾海军学堂的留英学生,会有一种怎样的激情,会多么希望报效祖国,而当回国以后看到国家封建社会堕落的现状,看到旁边的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自己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怎么办?邓世昌会怎么想?李鸿章又会怎么想?我要做的是进入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然后把他们的感受剖析出来。《东方有大海》的剧本给很多历史学家看过,他们都是很认同的。

  采访手记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

  这是1992年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熟悉这部电视剧,但在当年它激励了无数的观众。7月的一天,记者幸运地在冯小宁导演仅仅一天时间的拍摄回京间隙采访到了他,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手臂,让人乍一看几乎认不出来。访谈中,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一会儿要赶车回拍摄地。”

  冯小宁导演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历史资料室,且不说书柜里的大片书籍,单是案头上便堆了几十本,随手翻阅,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甲午战争新讲》、《大国海权》、《海军耆宿萨镇冰传》、《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甚至还有英文书《SEAWARFARE》。而那厚厚一沓一字一句手写在A3打印纸上的剧本,分明映现出一个个挑灯苦思的夜晚。

  对于25年的甲午战争创作,冯小宁不认为这是一种情结,而是信仰,是敬畏,事实上,他与甲午的“缘分”早已开始:甲午海战一个甲子后的甲午马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10年后,父亲带他走进书店,让他自己学着挑一本“字书”。他在书架前辨认着还读不全的生字,似乎是命运让他伸手从书海中随便抽出了一本。那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叫《北洋水师》。多年后,他拿起笔,走进马尾海军学堂,走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走进了硝烟蔽日的黄海大海战,走进了《北洋水师》。让他高兴的是,在海军舰艇上拍摄《甲午大海战》时,一位军官骄傲地告诉他,自己正是因为看了《北洋水师》受到激励,才投身海军,如今已是一名海军舰长。又一个甲子过去,他的笔仍然没有停下……

  《东方有大海》开始拍摄后,有很多《北洋水师》的老观众在网上提出意见:仍然用《东方有一片海》作为这部新电视剧的主题曲。面对热心的观众,冯小宁导演采纳了这个建议,期待那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