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雷达:长篇小说再涌热潮 对转型时代大胆判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10:35 来源:羊城晚报

  □雷 达

  ●许多名家竞相推出长篇,长篇新作品大量涌现。

  ●对转型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大胆审美判断,表达出力图对现实发言的强烈愿望。

  名家竞推长篇

  有人称2013年为“中国长篇小说大年”,这里姑且不论其大与小,事实是,许多名家竞相推出长篇,长篇新作品大量涌现。长篇小说热、名家竞写的背后,是作家们试图保持自己“在场”、力图对现实发言、对转型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大胆的审美判断的强烈愿望,这已成为当下长篇小说的主体格调。

  不妨看看出版盛况。1月,贾平凹的《带灯》出版;2月,马原的长篇小说《纠缠》完成;3月,韩少功的《日夜书》出版;4月,文坛老帅王蒙尘封40年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问世;继而,林白的《北去来辞》出版;6月,余华的最新长篇《第七天》面市;7月,苏童新作《黄雀记》出版;9月,阎连科新作《炸裂志》出版;10月,红柯的长篇《喀拉布风暴》出版……

  以上罗列接连不断的出版盛况,是想描述长篇小说的热度和名家竞写的热潮,这似乎是莫言获“诺奖”后的某种集束效应,也是名家们试图保持自己“在场”的努力: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当然名家力作远不止这些。像艾伟的《盛夏》、陈希我的《移民》、张欣《终极底牌》、乔叶的《认罪书》、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王十月的《米岛》、李凤群的《颤抖》、田耳的《天体悬浮》等,都是引起了一定反响的作品。

  与新闻快速黏合

  除个别作品外,这些作品都表达了进一步“接近现实”,对转型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大胆审美判断,表达出力图对现实发言的强烈愿望,这已成为当下长篇小说的主体格调。余华认为《第七天》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马原也将新作归源于“中国社会正在从没有财产概念的时代走进有财产的时代”,贾平凹更是“50后”的“发言人”,一直以关注转型现实而著名。这是一代作家的现实情怀,也是消费时代的当下一种亟须肯定的文学书写的积极力量,这一点很突出,但尚未得到批评界和文学研究界相应的正视。

  长篇小说的新闻性元素的增强,是近年来小说对现实发言而产生的一个趋势。《第七天》的争议也源于此:那些强拆、杀警察、洗脚妹杀人、卖肾等情节,写得并不那么动人。余华非常“珍视”这些社会奇闻,以为它们本身就有存留历史的价值,于是他小说里的现实感、尖锐感,都想依赖这些新闻支撑。

  在我看来,社会新闻与小说叙事元素过于快速、直接的黏合,既是作家缺乏直接连接地气的、可持续资源的一种表现,又是作家不得不将叙事焦点对准普通读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的一种叙事动机。

  作家迎难而上

  目前中国作家的最大问题是失去了把握和读解这个时代的能力,无法定性,于是只能舍弃整体性,专注于局部趣味,或满足于类型化。而像贾平凹、刘震云等人,却能迎难而上,只是像《带灯》中细节化、细碎化的叙述方式,已使很多读者出现阅读障碍。一方面是人们对文学的常规节奏失去耐心,一方面是文学必须寻求能吸引今天读者的新的节奏。

  另一种情况,当下文化语境的网络化、后现代化和物质现实的“前现代性”,造成了人们普遍的精神迷失。浮在网络表面的是隐私揭露、人肉搜索、贪官落马、一夜暴富等,网络小说也以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方式把这些元素编织于文学叙事之中,而读图时间又占据了大量的读书时间,对此,作家的表达方式也只能被迫转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