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冷静构图中的强烈色彩

——王辅民作品赏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11: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任  务任 务

  王辅民把水墨语言自由抒写的随意性与构成意识结合起来,以增加画面的结构感。在渗透着或内含着素描造型的水墨语言中,夹杂着大小不等、或明或暗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或矩形,形成他绘画语言的一大特色。这样,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到有两种对立的因素:松散、自由的因素,来自于传统笔墨;收缩、严谨的因素,来自于素描造型和构成。它们虽然有些相互对峙,造成一种对立的张力,但更主要的是相辅相成,造成交响的效果。

  ——邵大箴

  王辅民一直在思考中国画的文化特性问题,他对中国画特有的诗意品格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创作上,他将文人画的技巧与民间绘画的色彩及构图方式融为一体,创作出清新活泼、融俗入雅的风格,这些特点突出的表现在《社火》系列作品中,画面中热闹的气氛,繁杂的色彩被控制在冷静的构图中,具有民间喜庆气氛的花脸和高跷则以书写性的笔墨表现出来,既延伸了传统文人画的抒情性,又有了些民间艺术的率真与朴实。

  ——张晓凌

  笔墨素有南北之分,而西北的画家似乎自成一派。“自成一派”隐含着某种自觉,王辅民的画就是这样,他以形为中心营造笔墨,笔墨自成一体。在笔墨逐渐成为一套公式和趣味的今天,王辅民通过塑造形象使笔墨恢复活力。疏淡的着墨烘托重色似乎是一种文化的距离,短促的线条依附于粗拙的造型不仅别具风格,而且还使原生态的艺术形象更具原始感觉。他把早已公式化的笔墨转化为自己的表现,这种表现既是表现对象的投射也是自我的投射。艺术有时候要远离主流才能脱俗,我认为王辅民的画就是这样,但是不是远离主流还得他自己来回答。

  ——易英

  王辅民创作的《社火》系列作品颇有特点,值得我们加以关注与思考。他画的社火题材作品,表现的是我国西部地区踩高跷的民间节日习俗,场面欢快热烈,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与节日气氛。作者以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以线描画法为基本造型手段,适当地吸收了民间皮影、年画、传统戏剧的服装、脸谱的造型模式与色彩元素,意在表现民间艺人扮演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并巧妙地将现场观众、乐队队员和谐地处理在同一画面之中,使自己的作品通过缜密而巧妙的构思,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风貌,给予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享受。

  ——刘龙庭

  王辅民把对藏族群众生活的表象认识上升为一种精神理解。他笔下的藏族群众形象有一种自然生命的意态,他们的生存状况留下了岁月和历史的积淀,他们具体的动态、精神总与对神圣世界的向往有关,这些都成为王辅民塑造人物的重点。他的这种视觉是超越表象的,所以他的作品洋溢着视角新颖、内涵朴素的精神生活气氛;另一方面,他也着力探索水墨语言表达生命形态新的可能性。他在作品中运用了浓烈的色彩,尤其在色彩和水墨的冲撞中传达出灵动奔放、浓烈丰实的效果。从他的笔墨特征看,可见他对在丰富“新传统”中的人物画水墨语言做了努力,或者说传达了表达与表现的新境界。

  ——范迪安

  王辅民对于乡土文化的描写都具有表现性色彩,而这种表现性都自觉地汲取着原生态美术的艺术养分。剪纸与皮影因在单薄的平面上塑造形象,便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简化形象的侧影,镂空作为这种形象塑造的唯一语言,便不仅具有造型功能,而且兼备创造视觉形式感的作用,意象造型在剪纸与皮影的艺术创造中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王辅民用从乡野民俗文化中所汲取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与现代视觉元素相结合,无疑为中国画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一个新案例。

  ——尚辉

  2014年王辅民赴德国参加了国家画院扇面展,他参展的团扇作品是表现中国民间社火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引起了德国观众的浓厚兴趣。据德国人士评论:“王辅民的作品很自然、自由、真纯,很多参观者觉得有点像德国表现主义,不过王辅民的绘画还有很深的中国感觉,让人想象着中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这一评论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王辅民的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可谓“中国民间表现主义” 。

  ——王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