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读水墨画乐谱演奏《寒山夜雨》

——访尝试跨界形式架构的女作曲家陶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10: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解瑂
陶钰近照 陶钰近照

  在如今以跨界作为新时代艺术媒介舞台形式之时,陶钰的创作突出表现出综合利用文学、音乐、戏曲、美术、影视等多艺术形式时极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中体现出一个“80后”东方作曲家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后,跨越时代的多文化集合能力。这些优势使得陶钰在欧洲脱颖而出。

  七月初,旅法青年女作曲家陶钰发来邮件,告诉朋友们她的又一新作《玉笛谁家醒落梅》(为三把低音长笛而作)于7月5日晚由“银笛三重奏”组在法国巴黎Le Triton音乐厅首演。

  虽然无法赴法亲自为她捧场助威,但看到这封邮件,依然为她不断的成功而兴奋。

  陶钰是我一直想采访的旅法青年女作曲家,这一想法的初衷,来自2005年在北京现代电子音乐节现场,第一次观看她创作的《天问》——为打击乐、琵琶及八轨电子音乐而作。记得当时的舞台上,陶钰作为一名击鼓者,在几面鼓中颇有仪式感地走出走进,让人恍若在看一场音乐多媒体的行为艺术,想象力会随着音乐感受到一个文化场的磁性……

  当时陶钰已是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首位高级作曲、高级电子音乐作曲文凭双学位的获得者,刚转入巴黎音乐与音响协调研究所就读作曲与音乐信息。赴欧前,她曾就读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是施万春教授、姚恒璐教授和王宁教授的学生。后来,她又进入巴黎第八大学博士生院从事音乐研究。那时的陶钰,已经是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会员,协会的新作品音乐会上,常听到她的新作。

  2007年,为促进瑞士与中国音乐领域的文化艺术交流,由瑞士政府、瑞士音乐家协会及基金会赞助,在瑞士与中国举办“陶钰与ATROS三重奏团瑞中巡演”活动,陶钰访问了北京、成都、广西、杭州、天津及沈阳等中国6个城市的7所音乐院校。

  如今,现任法国CREA现代艺术协会音乐总监的陶钰,不仅获得包括法国“格拉姆”现代音乐中心及法国文化部等大量委约,先后在意大利、瑞士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由法国文化部及法国音乐家协会赞助组织“陶钰与格拉姆” 、 “陶钰与银笛乐团”中国巡演;被法国“Har - tung et Berman”基金会、意大利威尼斯“Buziol”基金会、荷兰“Ragazza Kwartet”乐团、法国“GRAME”现代音乐艺术中心、 “Pcl”乐团及“Arzoyd”现代音乐艺术中心邀为驻团作曲,作品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波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广泛上演并屡次获奖。同时,作为美国IAWN国际女音乐家联合会理事、音乐会委员会主席,她也曾组织在美、法、中三国九个城市间的系列音乐会,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她近年新作不断,多媒体音乐《在东西之间》 ,室内乐《龙卷风》 《酒狂》 《浔阳夜月》 《玉鱼》等作品都一一在欧洲公演,创作状态十分活跃。

  从构思开始的多向度创作思维

  “我的第一首登上国际舞台的作品是1999年创作的《闹元宵》 ——为钢琴独奏而作,作为当年唯一入选美国第36届SCI作曲家协会国会会议音乐会的中国作品,首演于2002年4月19日于俄亥俄州Akron大学Guzzetta音乐厅。也是这一年,我到了欧洲。 ”陶钰说。

  在如今以跨界作为新时代艺术媒介舞台形式之时,陶钰的创作突出表现出综合利用文学、音乐、戏曲、美术、影视等多艺术形式时极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中体现出一个“80后”东方作曲家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后,跨越时代的多文化集合能力。这些优势使得陶钰在欧洲脱颖而出。

  2011年,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场双钢琴新作品音乐会。一拿到节目单观众就被陶钰的作品《寒山夜雨》的与众不同吸引了:“此曲为一首即兴曲。曲谱是由作曲家将两幅描绘寒山夜雨的中国水墨画,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剪贴组合排序而成,因此谱面没有音符,只有水墨。两位钢琴演奏者,每人各持一幅水墨乐谱,分别在钢琴键盘、黑键盘及琴弦上,对这微雨、寒灯、乱空山进行诠释。 ”

  演出时,陶钰身兼作曲和钢琴演奏双重身份,完成了作品从纸面到钢琴演奏的全部创作过程,将一部双钢琴作品的内涵延伸到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解构、再认知等一系列严肃命题。

  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内核

  陶钰的作品主要在欧洲演出,这使她在创作时首先考虑到如何在寻求与西方观众共鸣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表达。在欧洲年轻作曲家普遍面临生存和接受的文化环境更趋国际化倾向时,应该说,陶钰是幸运的。她带着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中国文化来到当代音乐的前沿欧洲大地立足,古今东西文化的碰撞一次次在她的身上激发出能量和火花,使她的音乐在个性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最近创作首演的一首作品《玉鱼》 ——为吉他、竖琴及曼陀林而作,是特别考量到中西方观众不同感受前提下诞生的。我常反思,在音乐里中文的使用是否会影响西方观众的思维,如同外文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国人观众的思维呢?是否有一种语言可使所有人接受?而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来说,使观众听懂是否一定重要?在这首曲子中,我运用了68个发音为‘YU’的中文非常用字,组成了一个故事《玉鱼》 ,若无人翻译,国人能接受吗?国外人呢?其实在这里, 68个‘yu’音中国字,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语言,发音和意义已经不再重要!所以,把意义留给作曲家,将发音留给演唱家,剩下的,即音乐的本身连同这声音的声音献给你。 ”陶钰说。

  可能理解陶钰这部作品的初衷有些费周折,其实她是用心良苦地深入到一个本来古远而明确,却被今人忽略的音乐本体问题,即音乐是先于语言而产生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当代东西方人是否可以穿越语言障碍在音乐中寻求到共鸣? !

  2011年4月,陶钰的歌剧处女作《阿Q》在法国首演。这部歌剧的表演形式,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歌剧概念。因为舞台上只有一个歌唱者,即除主角由男中音演唱家时可龙扮演外,其他的剧中角色都不是通过人声,而是交给几件乐器和持有它的演奏家来完成:琵琶演奏家俞玲玲用琵琶出色地诠释了小寡妇吴妈一角;长笛演奏家Fabrice Jünger以长笛的华丽音色极具可信度地饰演了假洋鬼子;打击乐演奏家Gérard Lecointe也极生动地饰演了赵太爷的角色。歌剧的伴奏则邀请了里昂键盘打击乐团。以此,陶钰的想象力又为观众创造出一个个趣味无穷的活力场面:四位打击乐演奏家各戴六种用不同材料做成的指环,在象征麻将桌的平放大锣上敲击出不同节奏,从声音到表演,生动地表现出打麻将的场景。阿Q被赵太爷手下毒打,扮演阿Q的演员身背大鼓,家丁打手用鼓槌在阿Q背上猛抽,随着抽打的频率加快,舞台的正光灯与背光灯错乱地射在打手与阿Q身上,效果极具震撼……

  《阿Q》没有固定的舞台背景,陶钰用采录来的具体音乐中生动的现实音响,规定出一段段阿Q时代的生活背景。而通过现场红外线摄像机将音乐家的特写镜头与演员的特定手势,投射到舞台背景大屏幕上的视频影像创作,与具体音乐营造的怀旧形成反差,又引导观众在戏里戏外不同时空中,感受和体悟到更多传统歌剧形式观演得不到的戏剧效果,被当地评论家称为“演出最具震撼力的时刻之一” 。

  自华夏走出的世界化音乐语言

  《阿Q》成功首演后,法国著名乐评人、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剧院艺术总监休伯特·老特特意为陶钰在当地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文中这样评价陶钰:

  “现代音乐作品往往会使观众不尽满意,除非他们就是为了寻求纯粹的脑力活动。理论常常代替了情感,浮夸代替了言语,论证代替了信息。极其幸运的是,年轻的作曲家陶钰没有沾染上其某些同行的这些缺点。显然,陶钰精通理论,她先后就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及巴黎的IRCAM,这些并不只带给她对于复杂的现代音乐创作所需的必要的数学知识。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便可一目了然。音乐是如此的敏感,甚至在构思最复杂的段落也极具感染力,服务于情节、气氛与人物。音乐家们对音乐的享受,通过他们精湛的演奏,将其感受传递给观众。如果说这部作品持有一颗中国心,那么陶钰的机遇、经历、经验及她的游历则丰富了她的音乐语言。 ”看得出,尽管在欧洲,人们最尊重的还是一个艺术家的才华和个性,无论种族和国度。因此,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不可能是侥幸而为的结果。陶钰付出了,因此她当之无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