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梁秉堃:再说开卷有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7日10:19 来源:北京日报 梁秉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卷有益”成了贬义词,因为它“不时尚”,“不前卫”,“大老土”,“傻冒儿”,“超级笨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必须花功夫、费力气、增知识、长修养,是一件只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才能做成的事情。正如高尔基所言:“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又是如何呢?老实说,情况是不大佳妙的。

  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远离了传统文化。

  在一个电视文化类节目中,仅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环节——让人尴尬难忍地“提笔忘字”,它引起的不只是笑声,更多的是思考、内疚和懊悔。而且,当今又有多少青少年“新文盲”们,远远不是“提笔忘字”,而是根本就不知道有那样的一个字,有那样的一个词汇呢。据有关方面的统计,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外语的学习上,一位博士生导师指出:“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通畅论文的硕士和博士并不多,更别提写错别字的问题了。技术化时代的电脑和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阅读和书写的工具,电子阅读正在日益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其结果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蓬勃兴起。”不管你正视不正视,同意不同意,现实生活无情地告诉我们,国人与“母语”、“母字”、“母体”文化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甚至,我们自身已经被压榨成可怕的贫血苍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悲凉、苦涩、痛楚的事实吧。

  传统文化在无意间已经被取代。

  大约不是耸人听闻,在我们身边乃至自己就已经听到、看到、做到,不加隐讳地、随波逐流地认为——那些3D、4D上的视听节目,以及网络上音频、视频的内容,是可以轻易地取代悠久的、厚重的、经典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艺作品的。对此,我们是不是有点儿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以致见怪不怪反得其害了呢?

  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背叛了传统文化。

  想想看,我们一方面要面对的是——浩然正气、雄伟壮观的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而另一方面却要安心满足于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让视觉和听觉享受着瞬间的刺激,让思索长期停留在浅薄破碎的层面上……难道,这还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吗?不要忽略,在当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无解析,更无创新立意的“信息性能人”!他们招摇于世,狐假虎威,还备受吹捧。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空心化、浅薄化、恶俗化、碎片化、单纯搞笑、单纯恶搞、迎合起哄的各种各样的所谓文化“作品”。更有甚者,有人还口吐狂言说:“要文化管什么?是能拿来当饭吃,还是能拿来当钱花啊?!”这不就是典型的“金钱拜物教”的观点吗?在这种观点引导下,还能够心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和信仰吗?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生长在骨头里边的东西。我完全赞同此观点,因为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存在的根基和理由。如果我们任凭伪文化、非文化、反文化等等现象蔓延下去的话,那么确乎是肌体上要患上了可怕的“骨癌”!当然,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写到此处,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历、经验,我忍不住地要再说说“开卷有益”的话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

  作家王蒙在一生当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受益多多:“鲁迅使人严峻;巴金使人燃烧;托尔斯泰使人赞美;巴尔扎克使人警悚;歌德使人敬佩;契诃夫使人忧郁;法捷耶夫使人感叹……因而,人可以变成雅驯,道理可以变成人格,规范可以变成尊严与骄傲。”

  自然,这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切身体会。

  只要我们想到这样一些作家、学者、文化人——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曾国藩,以至现代的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曹禺、傅雷、朱光潜等等,便会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灯下苦读的剪影,和他们面部上那种执著、刻苦,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据我所知,曹禺在临终的日子里,还要不断地捧读“唐诗宋词”而不肯放手。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要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为之愧疚。

  最后,在这里我们还要说一说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定义是人类在意识形态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等。文化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导向、凝聚功能,一种是娱乐、消遣功能。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将各族群众凝聚在一起,指引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承认,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也都存在着被逐步娱乐化所淹没的可能。作家余秋雨说:“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然而,到底是什么样的灵魂呢?人们,要警惕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