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炮火中小人物的气节和情怀(卢少科)

——评电视剧《战长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4日10: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卢少科

  ◎相比以往的抗战剧, 《战长沙》更加重视人物命运和人文细节,不论是湘湘手里的臭豆腐,还是薛君山嘴里的槟榔,纵是闲笔,点滴之间,湘人湘情下自成蹊。

  乍一看到“战长沙”这三个字,估计很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经典战争片《战上海》 。那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是一段战斗英雄编织的壮丽诗篇。不过在50多年过去后,拍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视角选择、叙事手法都有了很多变化,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鉴赏空间。与以往的战争题材相比, 《战长沙》另辟蹊径,让观众看到了一场历史著名战役背后更加真实的一面,让观众体会到原来战争不只属于那些英雄,战争中更多的是一个个小人物的选择与成长。

  战争题材一向是我国影视作品的最爱,其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看到的多是“高大全”的战斗英雄。近30年来,内地电视剧产业高速发展,为塑造更丰富的角色性格提供了空间。战争题材影视作品里的主人公,渐渐从“高大全”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甚至是有明显缺点的人。比如开军旅题材新时代的《亮剑》 ,以及已经成为品牌的“英雄无敌”系列中陈宝国所饰演的某些军阀,都是一身“毛病”的英雄。这些个性更鲜明,事迹更多样的英雄,不仅能在战场上往来冲锋,保留血性视觉,还能在生活文戏中,生出很多有趣的事儿来。这种变化和差异,令观众看到了新意。

  抗战剧拍摄到《战长沙》这里,创作思路上又有了新发展——主角已经不再是战役中的将军或士兵,而是战役发生地的普通居民。本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长沙会战”为背景,借由长沙城一户普通的胡姓人家,展现出命运的浮沉、战火的无情、不屈的精神。他们被战争卷入,却不是那些足以改变战役进程的大英雄,甚至不是参与战争的主体。他们有些像《四世同堂》中胡同里的那些北平市民,厄运到来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抗争,而是躲避。然而残酷的命运把他们推向了不作抗争就当汉奸的境地,人性中的血勇和无畏才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

  《战长沙》中的胡家是极具代表性的长沙家庭。胡奶奶是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胡父是个懦弱的知识分子;姐姐胡湘君谦和勤恳,妹妹胡湘湘天真烂漫,弟弟胡湘江(小满)好高骛远,全家人没有一个看上去有成为英雄的潜质。况且他们在经济上颇为倚重的姐夫薛君山还是个“地头蛇” ,是个敛财手段一流的保安队长。可正是这群普通人,在剧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关键时刻胡十奶奶主掌大局,救人救己;胡父面对日本人的羞辱有气节地说了“不”

  ;弟弟和姐夫都走上了战场,也并非那种以一当十的英雄,而是拼尽了性命。即便是本剧男主人公,由霍建华饰演的顾清明,也在经历坎坷之后坚定了血战的信念。仅从战果来看,这些人没有一个人称得上英雄,但是看着《战长沙》一集一集过来的观众,都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给我们带来了因气节和情怀而生的感动。

  相比以往的抗战剧, 《战长沙》更加重视人物命运和人文细节,以一种平视苍生和介入生活的姿态讲述故事。不论是湘湘手里的臭豆腐,还是薛君山嘴里的槟榔,纵是闲笔,点滴之间,湘人湘情下自成蹊。对于那个不可复原的古城风物,片方显然没少费考究,哪怕仅只是个“文夕大火”前的古城全貌,烟云中,静如水墨,恍如隔世。对于“文夕大火”这样的大场面,片方更是不惜重金地“真烧” ,就连劫后的残墙断垣也是实打实的,群演之众以及调度之讲究,均体现出了制作的精细。当然, 《战长沙》虽说引入了微观民众的视角,但对民国年间风物和湘人霸蛮气质的还原仍嫌不足。如何把年代戏做得更有质感,如何把人性挣扎表现得更有深度,电视剧创作者们不能停下求索的脚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