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 >> 正文

桫椤:激发网络作家自发写作与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

──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3日10: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桫椤在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言

  学界和公众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异彩纷呈,突出地反映了当下文学创作、接受和批评观念的多元化,这也是文学的重要时代特征。固然观点的差异是局面繁荣的一种表征,但繁荣和混乱只是一步之差。长久未能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引导、评价体系,网络文学作家没有可以正确定位个人创作的坐标系,使二者的转换成为危险的可能。不仅“小黄文”之类的擦边球在网络文学中屡见不鲜,而且违背公共道德底线或违反国家法律的作品也时有出现,更不用说那些格调低下、传达负面情绪的劣质文章了。显然,仅靠“净网行动”这样的方法不足以给网络文学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基于网络文学背后强大的资本操控力量和本身的消费性特征,既要形成技术性引导机制和规范,更要建立完善的理论和评价体系,激发出作者自发写作与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促使网络文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技术引导。网络文学是文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没有网络就没有网络文学,这是网络文学存在的依据。网络文学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文学为适应网络传播和阅读而进行的自适应。我们看到,从最初的BBS到后来的博客,再从博客到有着完备收费阅读机制的专业文学网站,以及创造了“微文学”形态的微博、微信,网络文学本身的每一次变化,都以网络技术的进步作为前提。同时,消费时代的技术提升必然仰赖资本的助力,特别是像网络这样的应用技术。很显然,对网络文学有决定性影响的,不是文学,甚至也不是受众,而是技术和资本。网络文学的读者和网站之间,既是传播与受众的关系,也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特别是“文学公司”这样的组织出现,正在逐渐把文学作为一种商品来经营。提供何种格调和水准的作品给读者,虽然作者的自主创作意志起很大作用,但关键却是网站或其他形式的内容提供商根据市场需求主动选择的结果。

  因此,假如没有国家政策和制度管理,网络文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必将无法抵御利益的诱惑,从而将网络文学引向歧途并最终会导致末路。在国家层面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是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网络文学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约束。作为文化生产、传播机构,文学网站必须要有正确的技术性规范,首先保证作品符合法律,其次,文学网站应当肩负起生产、繁荣、发展健康网络文化的责任,建立合理的遴选、编辑、传播程序和机制,在确保作品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更多的具有一定思想和艺术水准,能够传播正能量和提高受众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从而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和艺术导向。当然,管理方和网站都要考虑网络文学受众阅读能力的不同以及多元化的阅读偏好,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题材门类,保持网络文学整体上的繁荣势头。

  二、责任引导。技术引导作为一种外部力量,给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提供着外部规定性。但是,真正决定网络文学思想和艺术品质的,是作家的内在责任。最初发表网络文学的网站,是开放的公益性网络平台,而最初的作者也没有被称作“网络作家”,他们的创作是一种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写作。但是,当网站变为网络文学作品的交易平台之后,网站必须要考虑经济收益,作家的创作也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因此他们很难在创作中再保持纯粹的自我,必须要顾及到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时“网络作家”成了一个专有名词,而他们的写作也渐渐走上专业化甚至职业化的道路。在专业化写作中,他们深陷于“技术迎合”与“责任坚守”的两难境地。庞大的读者群所呈现的不同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趣味,使网络作家们在创作中不得不采取某种技术策略赢得更多的读者市场,这必将影响他们的责任担当。

  作家的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能否在创作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艺术遵循。网络文学目前已经成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式,消遣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不可能选择具有较高高度的、哲学化的形象表达方式,而主要在作品中表达生活体验和人性、人生体验。这些作品在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上的倾向,是网络作家个人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当前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是网络作家降低自我要求,放松责任意识,过度强调作品的消遣性和市场因素造成的。给广大读者提供反映正常社会伦理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表达善良美好真切的理想愿望,弘扬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作品,是一切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看到,举办网络作家培训班、允许网络作家申请加入各级作家协会、允许网络作品参评各类文学奖项等机制已经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网络作家和作品被学术批评界、主流文学界轻视,媒体宣传和行政语境下过分强调网络作家与网站的经济关系等,直接造成了网络作家忽视身份意识和轻视主体责任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此有所改变,唤起他们对社会、国家和公众的责任担当,引导他们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校正创作道路和方向,创作出既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三、理论引导。网络文学至今不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且这期间一直处在激烈地发展变化中,或许“变化”是它唯一稳定的规律,甚至我们也难以准确把握它今后的发展趋势。理论界对网络文学的本质、产生和发展方式、传播和接受机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且出版了一些理论著述。但是,强烈的变化性使得关于它的理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虽然有的大学将网络文学理论引入课堂,但显然距离成为一个理论基础稳定、体系健全的学科门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一方面,网络作家的创作没有理论规范和引导,他们的作品不能够从理论上获得自我和社会评价,每个人的写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盲目、随意而且自我怀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体系,“写作指南”、“写作圣经”之类的工具性“创作秘籍”大行其道,一些网络作家以此厘定自己的创作方法,导致网络文学作品模式化现象严重。

  加强网络文学理论建构,是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国家应当在课题扶持、理论出版、成果评价和推广等方面加强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鼓励和扶持,引导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投入到研究中来。理论研究要立足于网络文学发展变化的实际,既要在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分类以及价值、地位、与网站和读者的关系等问题上形成共识,还要解决网络文学的文本、创作特征和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理论成果要能给网络作家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帮助,还要能够为读者阅读欣赏网络文学作品提供实践性支持。

  四、批评引导。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尽快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讨论持续不断,反映了社会、作家自身和国家层面的多重呼声。因为缺乏有力的理论工具,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尚未得到完善,无从形成繁荣有序的批评生态。当前,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缺陷,一是线上与线下的错位,文学网站主要在线上给读者提供阅读文本,但是当下网络批评的主阵地却是在线下,仍然在纸质媒体上或者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批评意见的交流。这样的错位造成的是网络作品的读者无法及时看到评论,读者看到的关于网络文本的意见至多就是作品后面的跟帖,这些跟帖同样是一般读者的意见,并不是专业人士的意见。二是批评与文本的脱离,详读作品是做好批评的前提,但是由于网络文学作品普遍超长,字数和体量巨大,且不断更新,整部作品完成的周期也较长,给集中阅读作品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造成了针对网络文学作品文本的评论少,弱化了网络文学理论的文本分析实践基础;另一方面针对文本的批评很多时候是在没有详读作品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样的批评显然缺乏针对性。三是市场与学理的冲突,网络文学带有强烈的商业消费性,网站方最为关注它的读者反应和市场效果,将点击率看作评价的主要标志,但理论界关注的是它的文学性,试图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学理化,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作家夹在其中“两头受气”,偏重了消费性,会被理论界斥责;偏重了文学性影响读者数量,也被网站限制,真正是无所适从。

  当前,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开展对网络文学的有效批评,引导网络作家运用符合文学和网络传播、阅读特点的艺术方法,形成并坚持正确的创作观念,提高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平,是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创新批评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批评,除作品后的跟帖功能外,文学网站应当随同作品上线开通专门的批评平台,为专业批评家提供批评阵地,方便读者阅读批评意见,也促进网络文学理论传播。文学批评家应当“两条河里行船”,既要在传统纸媒上进行网络文学批评,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其次要增强批评的针对性,评论家应当提前介入作品,跟随作品更新阅读文本,并随时提出批评意见,增强评论的针对性。网站和作家也应当主动向评论家推荐重点作品,以便于评论家在海量的文本中择要批评。第三,要创新评价体系,明确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简单传播,它作为文学的一种形态有传统文学的特质,也有为适应网络而产生的新变化。网络或者说隐藏在网络背后的资本因素对网络文学有决定性影响,针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既要着眼于它的文学性,也要兼顾消费性。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必须是读者喜欢,但又同时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的作品。

  归根结底,网络作家的自主创作是产生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根本。任何关于网络文学的观念和技术,必须通过作家的自主实践才能够对创作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技术、责任、理论和批评的引导,激发网络作家自发写作与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唤起网络作家的责任担当,才能保持网络文学持续、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