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赫拉巴尔真诚的滔滔不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1日07: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浩
  

  纪念赫拉巴尔诞辰100周年: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赫拉巴尔真诚的滔滔不绝

赫拉巴尔赫拉巴尔
  

  “请注意,我现在要给诸位讲些什么”——从一开始,赫拉巴尔就进入角色,把自己打扮成见多识广的 “水手”的模样。他要交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是人生传奇,是有夸耀感的跌宕和起伏,充满奇异幻觉的经历、见闻,当然也是世故、命运和人生。他,滔滔不绝。

  他讲的是传奇。用说书人的方式,说“我”。“我”,那个被旅馆老板揪着耳朵的学徒接受最初的教育:“你是当学徒的,记住!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 也没听见!”“可你还要记住,你必须看见一切,必须听见一切!”看见一切,听见一切,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在悖异和耳朵的疼痛中,这个学徒的故事 开始了,他当然希望有朝一日成为百万富翁,并可向人炫耀“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接受和掌握这种悖异是课程之一,疼痛是另一课,接下来的课程则要……赫拉巴尔并没有让小说沉浸于悲伤、哀怨,尽管学徒的生活中确有被侮辱和损害 的成分;在赫拉巴尔的笔下,那种和哈谢克一脉相承的机智、幽默、揶揄和玩笑成为小说的显要底色,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某些支点、细节让人忍俊不禁,他有意冲 淡了痛感和悲愤,而让它轻盈、喧哗,带有些许的滑稽。接下来的课程:“我”要学习在卖热香肠的过程中赚取车站旅客的钱,他们会被驶出的列车带走,而寻找零 钱的样子依然缓慢而真诚;“我”将到天堂艳楼学习嫖客的生活,并对自己提示:“现在你已经不再是生手了,明天再来吧,你也将成为老爷”;“我”在肥胖的商 人那里学习买卖和推销的窍门,更重要的是学到让钱铺满地板时的“热情和欢乐”。当然,“我”要学习不停地工作,并把看见一切听见一切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 听见的教训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要学习和不同的老板、领班、杂役以及客人打交道,要学习世故、人情,察言观色,适时进退……当然,对人情世故的学习也总 是无止境的,譬如在巴黎饭店,“我”和“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的领班斯克希万涅克先生学习辨认:客人一进门,就得记住他并知道他将在什么时候离开,辨认谁 只想吃饱肚子而不付钱便悄悄溜走;估计客人随身带了多少钱;刚进来的客人是哪儿的人,他将会点什么样的菜肴……辨认是份赌注,当然,对人情世故的精确猜度 也并非一直“正确”,譬如在宴请阿尔比西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时,已经升为领班的学徒适时而温文尔雅地为皇帝敬酒,这本是斯克希万涅克领班忘记的工作, “我”的举动也得到了他的赞许,然而“后果”还是严重地显现出来:它错误地将一桩盗窃案强硬地安插在“我”身上,差点导致 “我”的自杀……赫拉巴尔站在这个矮个子学徒的角度,保持紧贴,始终用他的眼来观看,用他的心来思想,包括那种略有炫耀感的夸夸其谈……

  是的,赫拉巴尔有意保留了属于说书人的夸夸其谈,从而使这篇小说的所有故事始终处在可信与不可信之间,处在事实和明显的添枝加叶之间,而这,恰 也是小说的魅力之一。赫拉巴尔使用着魔法,建立了新奇。我们看金色布拉格旅馆里那位诗人的出场——他把自己的诗集一本一本摆到地板上的举动,神经质地穿大 衣脱大衣的举动,一会儿穿鞋一会儿脱鞋的举动;我们看号称世界第三大公司冯伯尔克公司代理商瓦尔登先生的出场,看在宁静旅馆那位不肯宁静的将军的到来: “这位将军好像有点儿不开心”——“不开心”贯穿了将军的整个晚宴,领班给将军上酒,将军只啜一口,便装一下怪相,颤抖一下,将酒水喷出来,“呸!我喝不 了这玩意儿”,“啊啊啊啊,这玩意儿我根本没法喝!”对菜肴,他也是如此:“他吃了一口……津津有味的样子,随后又是颤抖一下,扑哧一声,弄得眼泪都出来 了。”“将军每吃一口就更反感地扑哧一声并骂上一句:‘呸!这简直没法吃!’”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吃下了3倍的食物,喝下了3倍的酒。在巴黎饭店,接待海 尔·塞拉西皇帝时那道让人着迷的“大菜”使整个故事都充满了食物的肉香,在那时,赫拉巴尔完全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烹调师,他用文字的炭火烤熟了架着的骆驼, 然后把填满了火鸡馅儿的羚羊塞入到骆驼的肚子,火鸡肚子里也塞了鱼,还用煮鸡蛋把所有空当都一一填充起来……不,当然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不止是一 部关于青年成长和物质的书,不止是一部观察和认知世相的书,它还在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历史”,介入战争、民族对立和政治,而所有的介入也都处在可信与不可 信之间、事实与明显的添枝加叶之间,它有意诙谐、幽默,布满着金黄色的揶揄和调侃:第四节,进入到“欧洲第一个优质人种培育站”,纳粹党的“德国姑娘和纯 血种党卫军军人的优质血液基地”,“我”成为了工作人员,同时也接受医生和法官的严格检查,确定他可以和德国女人丽莎结婚并培育具有“高贵的日耳曼血统的 孩子”。按照计划和规则怀胎,孩子最终也生了出来,然而“事与愿违”,这个孩子却是个弱智的傻瓜,就在“我”在院子里挖掘着他母亲尸体的时候,这个孩子还 一直“坐在那儿一锤一锤狠狠地往地板上捶钉子”。“我老远就能看出他粗壮的右手,甚至可以说他只有那粗壮的手腕,网球运动员的下臂,运动着二头肌,一锤就 将钉子打进地板。对他来说,仿佛根本没有掉过炸弹,仿佛这世界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个同时被纳粹释放的犯人将“我”的目光引向“利吉采”——一个已 经被德军从地图上抹去的地名。这名犯人来自那里,他曾杀死自己的父亲。现在,他不想再失去母亲:没问题,集中营里,她的名字下面“尚未注上任何日期以及表 示她死亡的十字架记号”。赫拉巴尔将历史、现实、记忆、虚构、想象以及说书人的夸夸其谈杂糅在一起,他并不划分,而是让它们统一使用整个领地。

  在第一节,从天堂艳楼出来,小说写到:“第二天,我对世界的看法立即变了样。这些钱不仅为我打开了通向天堂艳楼的大门,而且使我有了尊严。”第 三节,一条特别的领带让“我”感觉“仿佛这条领带将霍恩洛厄亲王身上的一点点香味注入了我的体内”;第四节,被当做间谍关押起来的“我”暗暗思忖,等 “我”出去,凭借丽莎从犹太人那里得来的价值连城的邮票,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在布拉格开个旅馆,“那他们就得对我刮目相看了。他们即使不喜欢我,也得尊 重我”……然而,在题为“我是怎样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五节,二战结束,在经历了百万富翁拘留营的生活来到寒冷的边境地区之后,这个“我”竟然变得饶舌。他 开始“去爱那自己开始与自己对话的感受”,开始“对自己讲话、出主意、提问题,自己给自己回答,讯问自己,想听到自己那最隐秘的东西,像检察官一样对自己 提出起诉,然后进行辩护,就这样交替地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寻觅到生活的意义”——我说过,那个故事的讲述者“我”一直“笼罩”着写作者赫拉巴尔,从不逾越, 始终站在这个成长的学徒的角度,用他的眼来观看,用他的心来思想。可以看出,在最初,“我”对自己的未来和其中应有之意都有明晰判断,它是坚定的,这个坚 定一直延续到“我”真正成为了百万富翁并从百万富翁拘留营中出来之后。与那个法国文学教授和那个越长越美丽的叫玛采拉的姑娘的相遇当然是有意设置,他们进 入到故事,悄然地参与到对“坚定”的拆除中。这时,一直隐藏很好的赫拉巴尔似乎绕过了他的藏身处,悄悄地走到前面:“我也看到,大家尽量拖延不去问那些直 到有一天非问不可的问题。要是能在临死之前有时间问及这些,那就算有幸了。实际上,我在这酒店里就已经悟出:生活的实质就是询问死亡。”“我又想起法国文 学教授对玛采拉说过的话:只有懂得成为隐姓埋名者的人,只有能够摆脱虚假的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世界公民……”在故事即将结束的时候,赫拉巴尔不惜犯 险,将他的滔滔不绝转移了方向:这,也许是他不得不说的。我以为,如果取消掉这份表达而保持住故事的完整,赫拉巴尔很可能会将之前的完成也一并取消。这并 不是赫拉巴尔的过人之处,但,却是他的真诚之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