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重大题材影视作品,这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和思想文化高地。它具有资源方面的丰富性,可创作者们开采的深度、广度还较为局限;相关作品问世后常会在政 府宣传层面得到很大支持,但在老百姓中赢得好口碑却着实不易。它曾诞生过一些有影响的力作,而近年来,优秀作品变得稀少,创作力和影响力均显出相当程度的 疲态。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复杂原因,有必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和思考。
穿越误区、雷区和盲区——再认识重大题材
前 些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重大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开天辟地》、《大决战》、《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等,它们 在继承和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引导人们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尽管也有《飞天》、《誓言今生》等佳作的出现,但重大题 材创作在总体上的成就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呈现出老套、重复、手法板结的状况。
当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立 体地去看,就不难找出症结。创作者和项目管理人员对重大题材还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是过分看重了重大题材“正”的一面,而压缩了作为“奇”的艺术 空间,殊不知奇正的辩证结合才有优秀影视作品。不少重大题材影视作品正因为貌似太“正”,贴有政治标签,带有宣传任务,人物塑造浅白,难以打动人心,艺术 形象还有以往“高大全”的遗风。因此,它们不敌商业片(剧)的“高富帅”或“白富美”便不难理解了。其次,创作心理上怕触碰政治方面的雷区,不敢对历史素 材做独特的观照。再有,不少创作者对新时代、新变化存在不少感应盲区,喜欢“回头看”,历史和人物传记片居多,缺乏社会变化的丰富性。
显然,这里面有一个焕发创作者主体精神的问题。现在重大题材创作得到较多的呵护和资助固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削弱创作人员的创造活力。如何形成更具激励性的机制需要进行研究,关键是要切实提升相关创作者的责任感和精品意识,这直接影响到对重大题材的认识和把握。
转型与拓展——从生活到人物、文化含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重大题材创作的开拓发展也正与之相适应。它是一个集中了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改变和升级至关重要。
首 要的是必须重提深入生活的重要性。这似乎是个老旧的话题,但这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不可或缺又不断更新的,对于目前提升重大题材创作的“接地气”尤为必 要。过去之所以有《红日》、《英雄儿女》、《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深受百姓喜爱的影视作品,是与编剧非常扎实的生活积累密切相关。而现在好些编剧领受了创作 任务后习惯于住在宾馆搞创作,下到第一线也只是“蜻蜓点水”,这其实是个戴着时尚帽子的闭门造车。为什么不少作品的故事内容和艺术套路同质化?为什么近年 来反映改革的现实力作鲜见?对相关领域的不熟悉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有新拓 展。文艺是人学,有精彩传神的人物形象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位我军指挥员身上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既有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压倒一 切敌人的铁血霸气,又有草莽英雄的侠气与狡黠,他的喜怒哀乐与老百姓的心灵息息相通,因此高收视率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不少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却 往往很扁平,就像贴在墙上的宣传画,所要传达的主题内涵自然也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当今急遽变化的时代已经为我们丰富人物画廊提供了无数可能。
塑 造人物与选好视角密不可分。如去年上映后得到专家和观众广泛好评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巧妙地从周总理的专职照相师的角度进入,以揭秘的叙述方式展 开了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别开生面地切入了当下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社会热点问题,又使领袖人物的塑造坚实地走上了新台阶。
三 是要提高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在“表现”领域的开拓,需要编导对题材的深入探究和崭新把握。笔者看来,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化因素还应是开放 而富有视听魅力的,这关系到作品格局及其传播力的问题。拿我们的《歼十出击》和美国的《壮志凌云》比较,同样都是航空兵题材,都有帅气的飞行员、靓丽的女 军官以及令人目眩的飞行特技。但我们的套路基本还是演习较量加保卫祖国领空,而《壮志凌云》却通过一个普通海军飞行员成长为英雄的曲折故事,演绎了又一个 美国精神的梦幻传奇,并融合多种感情纠葛和军事高科技元素,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的综合感染力和励志作用,以至美军后来把《壮志凌云》用作了很好的征兵广告, 其海军凭借此片迎来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高的入伍率。
融合与超越——尤需勇气、激情和眼光
随着互联网把地球缠绕得越来越紧和多元文化的共存,我国的重大题材创作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与挤压,人们观看影视作品也愈益方便及更具自主性,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实际上已处于和商业片(剧)一样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主动和抢占先机,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命题。
能 不能热切拥抱现实生活、对当代发言,是决定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得跟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对有些时效强的重头题材的反应要迅 捷。 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获得2014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的美国新片《菲利普斯船长》引人注目。该片以索马里反海盗为背景,表现了美国集装 箱船长与美海军一起同凶残海盗的斗智斗勇。影片场面宏大而惊心动魄,有航空母舰的“加盟”,并由两届奥斯卡获奖男主角担纲主演。索马里护航是个全球关注的 话题,在联合国的授权下,我国派出的护航军舰也达数十批之多,意义和故事同样很多。不是说我们也非要搞一部大片,但该片所透出的美国电影人的政治意识和对 热点题材的快捷出手真值得学习。
还有,重大题材创作特别需要强烈的创新意识。我国的艺术类别相较外国似乎分得很 清,实际上是“隔”得厉害。如前些时相继走红美国及我国网络的美剧《纸牌屋》,将政治剧与惊悚剧结合起来,令很多人耳目一新。据报道,该剧还被中央领导推 荐给了纪检干部观看。这很值得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创作就不大有“跨界”之举呢?融合与超越是当今科技文化的重要趋势,我们未来重大题材创作的突破也离不开 “重”与“轻”的多样结合,离不开与商业片(剧)等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