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用红色文化救赎失落的精神文明(罗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8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罗放

  读书人大多都有读书上的小癖好,比如钱锺书先生笔下的“考据癖”,伟大领袖挑灯夜战读书的“批注癖”,某公不洗手绝不看书的“洁癖”等等,不胜枚举。笔者喜欢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派生出新的论调,在看王蒙这本《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过程中,脑海里总会浮现两个人的名字:柏杨、余秋雨。柏杨言辞犀利,极具批判性,恨不得将中国人全部的“丑陋”都列举出来;余秋雨文字雅美,又偏重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文化”这个越来越陌生的词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则戏谑《文化苦旅》的段子足以说明其普遍性和受众度。当然,王蒙没有柏杨的辛辣刁钻,没有余秋雨的清丽隽永,却有一种我们都无法拒绝的睿智和真诚,对少年来说是关怀和爱抚,对青年来说是财富和忠告,对老年来说是回忆和自省。

  作家王蒙以80岁的高龄重出江湖,携带着《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重磅回归,书里没有了其处女作《青春万岁》的朝气蓬勃,没有了其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别出心裁,却多了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信条,多了许多“无为”和“大义”,将一生对人生的参悟用平实且轻松的笔调记述下来,更是将“国民性”这一敏感且深刻的命题再一次提及,警醒世人的同时,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文化,救赎了失落已久的精神文明。

  四书五经中的政治抱负和处世哲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已经彻底被遗忘和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学”、“潜规则”、“门系事件”等,人们逐年丧失了耐心,在互联网时代泛滥成灾已成不争事实的现在,手捧一本纸介质的书读上一整天,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争论不休,早已成为上个世纪永恒的记忆了。原本还可以长篇大论的网络博客也被字字珠玑的微博所取代,人,现在怎浮躁二字了得。作家王蒙将这些所谓的“怪”现象分门别类归纳,深入浅出论述,悲悯时伴有孔乙己式的“呜呼哀哉”,兴起时不忘调侃青春往事。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底线?作家王蒙用公共文写作的方式列举出“七个不要”,是不是遵循这“七个不要”的教诲,就是守住中国人底线的唯一途径或者说唯一办法呢?带着疑问,继续深度阅读。其实,这很像佛法,不一定要诠释的体无完肤,才会醍醐灌顶;也很像写小说,如果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全都一一描述尽了,那就彻底失败了。正所谓过犹不及吧。王蒙继续谈到“思想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我立即想到作家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都无一例外谈到“思想”,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完备的思维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储备提升思想的高度,在守住中国人底线的过程中,才会有条不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多年的文化和常常被忽略的国民性。

  在众多的媒体上,作家王蒙多次被冠以“老顽童”的雅号,全都因为他放纵不羁的处世哲学。纵览他的处世哲学,始终洋溢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从不以好恶评价事情,时刻关注生命健康,曾经的苦难都随记忆的河流顺势而下,成为潺潺小溪,在夕阳余晖中独享其乐,人生也不过如此,何必斤斤计较,大可不必庸人自扰,晚年生活要像品茗,小口小口呷,味道才香茗。

  作家王蒙以一名老者的身份道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流失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为国家、民族把脉问诊的责任所在,就想作家王蒙在书中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底线,更要守住底线。这底线无形,却掷地有声。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似口号又似暖在胃里的“心灵鸡汤”,暖人心脾又使人力量无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