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一个母语创作者的心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4日10: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赤·桑华(藏族)

  我是一个母语创作者,我对文学充满了朝圣般的追慕与信念。

  回想过去,在将近20年的岁月里,对文学忠贞不渝的态度培养了我对生活的敬意,也对人世间的很多事物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于像我这种并无太多兴趣爱好的人来讲,如果没有文学这个“爱人”,我无法想象我的处境会是怎样。

  虽然我是一个出生在安多农区的人,但起初秉笔写文章,尤其是要想写一篇反映本民族处境的文章时,始终觉得一定要在文学作品里写雪山、草原,还有牧民的生活。就像在别人的定位中,有关于藏族的记忆就是在草原上唱歌放牧、喝酥油茶、吃牛羊肉一样。其实,大部分的藏区还是经营着农业文化,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抛开自己熟悉的田埂而死死缠着一个自己并不是很熟悉的雪山和草原是多么愚笨的想法啊。

  生为一个藏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且极具智慧的文化宝库。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讲,歌谣、故事以及神话传说都是文学创新永不耗尽的资源。每当我欣赏那些优雅的词句和丰富的内容时,心中燃起的只有感恩和赞叹。譬如:被誉为世上最长的史诗巨作《格萨尔》,是藏族民间文学的巅峰佳作,里面那些栩栩如生的叙述,比喻、修饰、夸张等很多创作手法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对于藏族写作者来讲,这些资源是文学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贵资料。

  如果我们要指出一篇不怎么成功的文学作品的隐患时,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继而踏入了端着金碗讨饭的道路。如果要问这种认知是从哪产生的?拉丁美洲和非洲的那些作家就是最好的答案。马尔克斯和富恩特斯把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很好地利用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就是我们所忽视或忽略的那些东西,从而写出了《百年孤独》《最明净的地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像这样的作品还有阿契贝的《瓦解》和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等等。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作家却过多地应付他人的意愿或别人的爱好取向,失去了自己写作的本意。对此引用马尔克斯的话来阐述再恰当不过了,他说:“用他人的标准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拘束,越来越孤独。”

  文学应积极地关注本民族人民的命运。藏民族信仰佛教,而佛教的核心价值是慈悲。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把这些清澈的价值之水引进到文学的田野上是我们不可妥协的责任。此外,藏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缘起因缘的民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讲究因缘。所以,也应写出充满内在的因缘或祈愿的作品。总之,藏族文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力求充分展示藏族自己的价值观念。

  作为母语写作者,我们的读者并不是很多。也无从谈起大市场和经济收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一群爱文学的人或把文学视为自己理想的人。文学是无法用谎言来完成的,它是融入在我们灵魂及生命中的高贵的血液。远离文学功利性的母语文学是非常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所以,哪天在藏区出现像拉丁美洲那样兴起文学爆炸的浪潮时,本人坚信那一定是母语文学。

  母语是祖先留下的智慧之门,也是通向智慧之门的光明大道。所以,我会坚守这片母语创作的金色家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