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中国歌剧应展现中国声音的特有魅力(徐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4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端正的牌楼……呼啸的鸽哨,惊醒一场梦”。在一段交织着所有苦难与不幸、承载着老北京城荡气回肠历史的“安魂曲”式咏唱中,歌剧《骆驼祥子》 缓缓落下了帷幕。作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第5部原创歌剧,该剧不仅让诞生于78年前的经典形象再次焕发出艺术的光彩,而且其西洋交响与中国民乐、歌剧特性和 老北京风韵、大歌剧与中国味巧妙融合的创作追求,也将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本土化探索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歌剧表演艺术院团(研究院、艺术中心等)38个,仅2013年原创歌剧剧目就达到了20部,有专家认为,中国歌剧创作已进入 活跃期。那么,历史上曾经诞生过《江姐》《洪湖赤卫队》《原野》等优秀原创作品的中国歌剧,在新的时代如何进一步锻造民族风格,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骆驼祥子》的成功演出再次引起了业内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国家大剧院2014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来自14个国家的34家全球艺术机构 的领导者济济一堂,除围绕“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对歌剧创作制作的影响”、“东西方观众传统审美观念对歌剧创作的不同需求”等议题“把脉”世界歌剧发展 外,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用典型西洋歌剧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借助市场、新技术为歌剧寻找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话题。

  要有合适的原创歌剧剧本

  “近些年,中国歌剧已经超越了对西方歌剧的学习与借鉴阶段,从故事的编排到音乐风格,再到舞美呈现,都日益呈现出中国声音的特有魅力。”中国歌 剧舞剧院艺术指导李小祥说。他认为,中国歌剧虽然源自西方的歌剧,但文化根源却建立在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特别是戏曲音乐之上。西方歌剧主要突出的是用音乐 写戏剧,重视音乐,而中国歌剧重故事,其基本样态是以故事的叙事性为主,音乐作为辅助。这一条始终是中国歌剧的支撑骨架。“对于中国的原创歌剧来说,最重 要的就是要有适合歌剧的剧本。”李小祥认为,如果文本没有表明内涵,主题模糊,势必影响歌剧的接受度,中国老百姓喜欢歌剧《骆驼祥子》,就是因为其中的人 物都扎根在民族土壤的根基上,它紧扣了时代,并且尊重民族文化,将西方的交响乐与中国的民族音乐巧妙地融汇在了一起。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顾伟康认为,一部 歌剧能不能反映民族的生活,能不能从民族的灵魂中找到歌剧艺术的灵魂,这是歌剧在中国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你越本土化可能越国际化。”波兰密兹凯维奇学院亚洲事务总监雅各布·马丁表示。歌剧《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识字,没 有受过教育,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目标——向上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一再受到各种压力,经受了来自社会、他人的诸多挑战。这样的故事不仅会发生在中 国,在世界各地都会找到它的影子,“祥子”的角色在中西方也都可以找到。这是一个生长在中国,却在世界上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形象,而这部歌剧也具有了国际 化的大格局。

  中国歌剧应脱离程式化表演

  不同于西方歌剧400多年的深厚传统和艺术资源,中国歌剧从其诞生起就带有了自身的美学特质,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观众对歌剧也有自己独 特的欣赏追求。他们既要求中国歌剧的创作和发展应遵循歌剧的艺术规律,又希望符合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比如故事性要强、音乐动听、舞台表演讲究“过 瘾”、青睐“大团圆”结局等。正如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所言,中国歌剧自诞生便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的影响,但在具体创作上,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与 歌剧表演并不完全吻合。

  邓一江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首先应脱离戏曲的程式化表演等因素的束缚;其次需要从传统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不能一味按照西方歌剧的演唱规律进行 创作,而应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再次应避免在强调音乐旋律性过程中中国歌剧音乐戏剧性的不足,因为这会使观众难以通过演员的演唱感知 到人物性格。他还特别谈到,宣叙调是歌剧中的一种接近戏剧朗诵音调、篇幅短小、音乐主题性不强的演唱形式。但是,在我们的有些歌剧创作中,宣叙调的运用只 是照搬西方歌剧,并未考虑中国语言的特征,比如普通话有四声调,所以出现了中国观众对宣叙调的中文唱法不认可、甚至会发笑的情况。更有甚者,为了强调作品 的音乐性,生硬地将原本合理的戏剧情节淡化或简单处理,导致观众欣赏歌剧的兴趣减少。邓一江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既应从中国观众的欣赏出发,又应处理好 宣叙调与音乐戏剧性问题。只有满足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中国歌剧才会受到欢迎,才能流传于世。

  实现歌剧的数字化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新增了剧目推介环节,尝试在产业视野下深化合作机制,除了国家大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中央歌剧院、美国洛杉矶歌剧 院、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湖北歌剧舞剧院、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剧院等中外剧院代表纷纷在此环节推介自己剧院的“院藏明星剧目”和市场推广经验。大剧院相关 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动荡使得一些歌剧院捉襟见肘。剧院单独应对势单力薄,很难打破既定局面,而剧院间的交流合作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 匙。”在与会者介绍的经验中,数字化的运用成为歌剧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现而今,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在歌剧的创作、制作中被广泛运用,像近几年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游吟诗人》《运河 谣》等剧就采用了多媒体投影技术,此次洛杉矶歌剧院推介的歌剧《魔笛》也运用了互动投影技术。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广歌剧却是新鲜事物。“它山之石,可以 攻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高清直播技术带来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该剧院的每个演出季大概有300场演出,包括50个歌剧、10个芭蕾,交响 乐团举办的音乐会也有80场左右,每年都会迎接上百万欧洲观众,2013年至2014年的演出季,售票率达到了96%,几乎每天演出的门票都被售空,其中 歌剧演出的上座率更高达99.63%,销售达到1.9亿欧元,这意味着一个晚上就能挣13万欧元。但是,维也纳歌剧院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依然面临财 政方面的困难,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入,高清直播项目就是其中一项举措,即通过数字平台推介歌剧产品。

  作为负责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化发展部总监克里斯多夫·魏道尔介绍说,该项目于2013年3月启动,10月开始对剧院的部分演出剧目进行现 场直播。直播采用高清技术,可通过电视或电脑观看,观众只要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加装特定软件即可,目前软件还配有英语、德语、韩语字幕和乐谱。直播与 歌剧院现场演出时间同步,并根据时差传送到世界各地,便于不同时区的观众在合适的时间观看。为了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他们对整个剧院的设施进行了改造,将 摄像机放置在剧院各个空间,每晚每一场演出都进行录制,但并不影响演员和观众。“我们并没有考虑进电影院,而是希望通过电视覆盖更多家庭。”克里斯多夫· 魏道尔说。此外,为了实现歌剧资源的共享,他们还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歌剧库,集合了剧院保留的经典剧目、作曲家手稿等,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可以在网上看到。

  “数字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对我们来说,要么是眼看着别人去创新,自己甘于落后;要么整装待发,把数字化系统纳入到我们的体系当中。”克里斯多 夫·魏道尔认为,现在欧洲很多歌剧院已经开启了数字化的进程,合作成为摆在大家面前最紧迫的工作。“我们就像罗马帝国中的一个个小村子,歌剧还是比较小众 的,而我们有时候还沉溺于‘闭关自封’”。他希望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高清直播项目能为中国歌剧的推广带来启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