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王勉:最后的渔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3日10:19 来源:解放日报 王勉

  印象中的渔村,寂静的海滩、破落的茅屋、散挂的渔网、横七竖八的小舢板……而眼前,粉墙黛瓦的老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老街蜿蜒前伸,宽阔壮观的海塘巍然横亘,阳光洒满的沙滩如梦似幻……完全颠覆了我脑海里“渔村”的原样。这就是东海之滨的金山嘴渔村!

  此刻,我站在金山嘴渔村的观景台上,感受着6000多年渔村的历史风云,极目远眺,杭州湾的美丽轮廓尽现,涛声在我耳畔时起时伏。隐约浮现的,是闻名天下的金山三岛。距离最近的是小金山岛,犹如一片浮叶;而那座最高的,是大金山岛,是整个上海海拔最高点所在,岛上有60多种珍稀物种,已被列为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而旁边那座微微突起的小山,名为浮山岛,因其形如乌龟,被当地人戏称为乌龟山。远古时代,金山三岛是片陆地,曾诞生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康城。金山嘴渔村的一个老渔民告诉我,如果天气晴朗,海水清澈,说不定能在大金山岛一带的水底看到类似城墙的遗迹。无疑,金山三岛是这个渔村所看到的最为自豪的景色了。

  不由回味起刚才在渔村老街所见到的景致。老街狭窄、绵延、凝重,一条运石河灵动地流淌其中,河上浮着长长的木栈桥。桥的两边,是江南常见的曲曲折折的小弄。小弄两边的人家,马头墙、观音兜时现,富有明清建筑的韵味,令人想起苏州的那种小巷。老街除渔家小铺、渔家集市等一般店铺外,“渔民老宅”里的外厅、披屋、灶间、作坊,“渔具馆”里的竹排、舢板、大玉箍、架子网等,对我们这些游客来说,既陌生又新奇,但对金山嘴渔村所有人来说,是一段历史、一种亲切、一片记忆。

  记忆里的渔村充满传奇。时至今日,许多故事还在口口相传。在“渔具馆”,看到一张奇特的网,十几根竹片弯弯曲曲插在沙滩上,上面连着密密的小眼网。我细问,才知这叫张闸网。相传过去金山嘴有个小伙子,常在芦苇荡捕鱼,发现芦苇荡里的鱼虾都是潮水带来的,他灵机一动,将芦苇和竹片砍来,插入沙滩,利用海水涨落来捕捉鱼虾,由于网的设置,退潮时这些鱼虾被网挡住,留在沙滩上了。很快,这一方法在沿海流传开来。因小伙子姓张,这闸一样的网由此得名。这样张网捕鱼也叫“沪”,上海称“沪”是由“沪”演变而来的。狭长的老街,渔家茶馆有六七家之多,渔民们喝茶品茗,聊天对弈,很是惬意。老街拐角的那家茶馆,几个茶客正聊着“望海娘娘”的轶闻。“望海娘娘”是当地人对妈祖的称呼,妈祖庙在那一带称为娘娘庙。娘娘庙里的“望海娘娘”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自古以来,就虔诚供奉着,不容丝毫的亵渎。1937年,日寇从金山嘴登陆,飞机在天上盘旋着,疯狂轰炸渔村,娘娘庙不幸被炸毁。神奇的是,“望海娘娘”的神像完好无损。据传,炸毁娘娘庙的那架飞机,在返航途中坠毁在杭州湾的波涛中。

  收住遐想,从观景台下来,已是夜幕降临。在渔村最东端的大金山酒家,领略渔村的海鲜风味。金山嘴渔村,原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现在渔家酒店饭馆,风生水起。每逢周末,整条街宾客盈门。在三楼临窗面海的包房落座,酒家主人杨妹妹笑容可掬请我们“享饭”。见满桌神情诧异,她操一口当地土话解释道:渔村里的享饭就是吃饭,筷子叫篙子,盛饭叫兜饭,因“盛”与当地话沉船的“沉”同音,不吉利。吃鱼时把鱼翻过来叫“掉头”,因为“翻”意味着翻船,对渔家来说,也是要忌讳的。大家这才释然,开始“享饭”。杨妹妹其父是金山嘴渔村有名的渔老大,七十岁时还能挑150斤重的两筐鱼。归岸的渔船打上来鱼,都喜欢先往她店里送。作为渔家后代,杨妹妹的拿手菜是红烧闸网鱼、葱油梭子蟹、盐水白米虾、雪菜莲婆汤,每道菜都鲜美适口,令人难忘。尤其是那清蒸梅童鱼和清蒸烤子鱼,几乎不加其他调味品,原汁原味,但把其中的鲜嫩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口感不亚于三月长江刀鱼,用当地人话说,吃了打耳光也不肯放。

  望着窗外渔村一片灯火,倾听着月色下海浪的柔声细语,品尝着渔家独特风味,我知道这可能是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