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来自美丽星球的时代寓言

——“蓝色东欧”译丛之《索拉里斯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2日11: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莹莹

  跟电影《2001太空漫游》一样,小说《索拉里斯星》在六十年代掀起了人们对新科技带来的宇宙探索革命的无限期待,同时想起上年卡梅隆的《地心引力》带来的一场远比五十年来得美妙逼真的视觉盛宴,细阅这些在漫无边际的黑暗里游历的故事,才发现,虚无、独处、恐慌是科幻题材里面主人公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

  五十年前的人类以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只身通往那些曾遥望的“头顶的星空”,哥白尼式革命变成了一个定论,无限大的可能使科技的野心日夜膨胀。随着爱恩斯坦和霍金相继带来的理论爆炸,人类在“除魅”时代行走,自以为能逃脱得过黑格尔哲学的彼岸追问,以实证主义飞速向前发展,殊不知堕入了另一个鬼魂的魅惑。

  谁能说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鬼魂,索拉里斯星或许能让我们有所参考。三度被搬上银幕的《索拉里斯星》被誉为“哲学化”科幻小说,在拷问究竟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星球存在于宇宙的这个问题之外,斯塔尼斯瓦夫提供了一个也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一切探索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主人公克里斯·凯尔文踏上了一场没有保障的探索之旅。当凯尔文到达索拉里斯星之后,它目睹了这个太空站的一切荒颓,同时发现这个星球的恐怖之处在于,索拉里斯星所拥有的庞大海洋,实际上是一个生物。这片海洋是一块能够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的生物。一切变得不简单了,海洋甚至能探察到凯尔文的内心,变成了他二十年前已经自杀死去的女友哈瑞,而他唯一的两个观察站里面的同伴已经接近疯魔的精神崩溃,这一切都因了这个庞大的海洋生物能够观察到他们的思想和内心编制出能够刺激他们精神的人或者事物,这时候,科学呼唤的理性再次变得无比孱弱,即使凯尔文知道哈瑞只是这个海洋生物变成的一个虚假的个体,他依然无法自拔地陷入了这场爱恋。然而,时代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到这一切吗?令人悲哀的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索拉里斯学”,在第一个二十五年行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索拉里斯海非心理活动说,所有试图寻找索拉里斯海具有主观意识现象、具有目的性过程、海洋内部需要能够激发行为的努力,统统被看作是上一代科学家的某种集体心理病态。

  是什么导致我们害怕有如人类一样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我们开始恐慌的,不再是自身对神学把握的失却,而是在现代科技大展拳脚之后,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和人类相似的“意识”的存在?斯塔尼斯瓦夫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描写,而是整个时代有可能面临的新思想危机。那颗美妙的湛蓝星球,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搭建的文明,而对于“客体”“理士世界”的认识,则是我们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怀疑,当一切文明承载于人类脑袋之上时,科技成为了一种解救,正如爱恩斯坦预言,“人类将会走向灭亡”的时候,我们会质问这种灭亡是否没有爱恩斯坦的责任?20世纪的科学理论爆炸承载着希望,又承载着恐慌。

  实际上“信徒们”期待的并非这种更具诗意,而非科学价值的奇闻秩事,不,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等待的其实是《启示录》,来为他们发掘人类自身的意义!所以,索拉里斯学复活了早已消亡的神话,勾起了神秘的怀旧之情。对此,人们已经不敢大声言说,但奠基石早已深埋在这座科学大厦的地基之下,那就是对救赎的希望……[1]

  波兰诗人格罗霍维亚克曾经评价莱姆是意味能够感受自己的时间法则的作家,他深化自己的想象,不仅在诗意层面,同时也在思想层面。在这部科幻小说里面,令人如幻如痴的索拉里斯海底下揭开的,并不是那复杂的索拉里斯学带来的知识成果,是一种人类自身对神话的迷恋,对信仰的依赖。那一份对自我救赎的希望,并没有在“除魅”时代消失。正如近一百年前,思想家韦伯在《以学术为志向》里面提醒过人们,不要忘记了历史给予我们确立自身的可能性,也不要陷入了对“意义”追求的迷恋。

  《索拉里斯星》(“蓝色东欧”第3辑)

  作  者:【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  者:赵刚 

  出版日期:2014年4月

  定价:28.00元

  [1]【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索拉里斯星》,花城出版社,2014年,第168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