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程裕苏:这个时代需要能让人安静下来的电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1日11:59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浮云》为什么被称作“佛学公路片”?

  程裕苏:公路片是一种特殊的类型片种。在西方,一些电影大师在晚年时,会以形而上的方式来拍一些电影,阐述他们对人生的感悟,这就是公路片。在片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旅途中行走,发生不同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和细节,阐述对人生、世界、宇宙的看法。

  我信仰藏传佛教,并攻读了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学位。我觉得应该把我作为电影导演的背景,与我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对佛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于是便创作了《浮云》。

  记者:影片中有大量静默的画面,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表现方式?

  程裕苏:藏族同胞信仰的是藏传佛教。藏区地广人稀,冬季时间长,人们之间缺乏交流的机会。静默修行,成为他们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浮云》这部影片中,就引入了静默禅。

  在影片中,那无声流动、瞬息万变的浮云,是我们采用好莱坞慢速摄影的技术拍摄的。银幕上只有几十秒时长的镜头,往往浓缩了一两天的拍摄成果。

  记者:您拍这部异常安静的电影,想给观众传递怎样的信息?

  程裕苏:这部影片的编剧、导演、剪辑工作,都是由我完成的。花费7年时间,完成这样一部片子非常累。一不来钱,二花费时间,甚至还要自己往里面搭钱。但是当下中国非常需要这样的作品,这件工作总得有人来完成。

  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价值观也要培育起来。在这方面,佛教有着丰富的传统优势资源。佛经讲:“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浮云的形态千变万化,即便是镜头对焦的一瞬间,它也是在运动的。给这部影片起名为《浮云》,就是想借此隐喻人生刹那的变化,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记者:您最近计划拍什么片子?

  程裕苏:目前,我准备与一家知名网站合作,为青少年拍摄一个微电影系列,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讲述人生的道理。

  电影不能仅仅盯着票房,还需要考虑观众的需求。现在,有些人用几天时间就能制作出一部无节操的微电影,其点击率动辄上亿次。这样的影片无异于精神鸦片,会把一个民族的素养往下拉。我希望用青少年能接受的形式拍摄微电影,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家认识到生活是美好的,要珍惜生活。

  此外,我也很关注纪录片的摄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菲尔·阿格兰德在云南丽江拍摄了《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这部有多项世界殊荣加身、曾使放映之地万人空巷的纪录片,采用影视人类学的拍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丽江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部纪录片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影像库的建立,应当借鉴影视人类学的方式来做,要把现代影视技术、人类学、中国传统文化三者结合在一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