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当代文学在海外,期待从步履蹒跚到“短短一瞬”的嬗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30日16:35 来源:工人日报 苏墨 杨祎








  

  3月,以“特情文学”、“谍战文学”创作知名的作家麦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解密》英译本于英、美等21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短短20个小时便打破了中国作 家作品在海外的销售记录,目前更是闯入美国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500名。作为第一个位列企鹅出版社“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麦家和《解密》 在海外获得了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继英国企鹅版、美国FSG版后,如今《解密》已陆续与西班牙、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10余个国家的知名出版社签约,西 班牙PLANETA版已准备于6月面世。而《解密》的版税税率高达15%,这也是中国作家未曾获得的畅销书作家级别的待遇。

  《解密》的成功,让人不禁回想起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行走海外的历程。“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作家们的尝试与努力,也一步步揭示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

  从电影效应回归文本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实践,并不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企鹅出版社就邀请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并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紧接着 又出版了他的《天堂蒜薹之歌》。这一举动,正是受到了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的直接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 播,起初有不少是通过电影这一渠道打开市场的,当出版社通过电影观众的反应,确定某部作品的内容、形式、思想内涵等等能够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时,才会愿意 出版原著小说,这种反向的营销方式几乎成为国外知名出版社选择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惯例。

  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旨在推动更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国门。作协委员们遗憾地指出,由于翻译水平有限、 推广力度也不够,当时我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大多是用作礼品赠予,实际上,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了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这样尴尬的境地, 直到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如今,麦家《解密》的成功,也许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从银幕、奖项等外在因素回归到文本自身的一个良好的信号。走过了影视作品突破、专业团体译介、诺 贝尔奖推动等诸多不同的道路后,终于有一部作品是因其故事本身和作家艺术风格的魅力吸引了读者,从而以燎原之势迅速打开了新的天地。而以感染读者的方式赢 得市场,本应是文学作品传播与推广的正向渠道和最佳模式。

  海内与海外的巨大落差

  尽管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努力始终未曾停歇,近年来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极低。不少作家在 访谈中曾提及,这两年在伦敦、法兰克福等地的书展上,以及英、美等国家的大众书店里,想要找到中国作家作品的译本仍然很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书籍在 欧美各国,销售量较高的几种分别是烹饪、旅游以及关于太极、中医、饮茶等传统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在亚洲的一些国家,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传记长期受到一些 读者的青睐,此外琼瑶、金庸的小说也较为流行。

  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销售情况,则是令人无奈的。且不说很多国内知名的作家作品始终没有得到“出国”的机会,所谓的“纯文学”,即使是莫言 的作品,在国外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基础,销售成绩也并不如意。像毕飞宇的《青衣》、《玉米》,余华的《兄弟》,莫言的《变》、《蛙》,以及王安忆的《长恨 歌》、古华的《贞女》、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作品,在美国亚马逊图书销售榜上的排名大多在10万以外,姜戎的《狼图腾》在2011年排名一度上升到8万 多,已经是少见的成功案例了。反观外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无论是《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还是新晋力量《纸牌屋》,乃至岩井俊二、村上春 树等人的各类作品,其销售和口碑都有长盛不衰之势。如果把视角继续放宽,莫说是当代文学作品,就连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在国外,其“待遇”也远远不及《简· 爱》、《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名著在国内的情况。后者常年被列入中小学参考读物中,在国内市场一直具有稳定的销量。

  “走出去”缘何“走不远”

  中国当代文学怎样才能在西方世界中获得认可,从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传播?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作家和学 者们普遍认为,当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译本无法彻底还原中文小说的意境,尤其是小说原著中的方言、地域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这 不仅会影响到外国读者对小说艺术氛围的感受,有时候甚至还会造成理解的偏差。正如在上个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翻译高峰论坛上,很多作家和翻译家明确表 示,过于“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对于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来说是个不小的阻碍。

  此外,当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与国外读者的喜好并不能完全接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中国文学能够成功地走向世界,其在根本上也是一个双 向选择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欧美读者来说,他们更喜欢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的作品。而一些当代文学作品较为含蓄、内敛的写作风格, 也许会令外国读者觉得沉闷甚至不知所云。从这一点上来看,《解密》的风行海外,也正是由于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情节设置,以及紧张诡秘的心理和情感描 写,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鸿沟,契合了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

  据悉,浙江省准备抓住《解密》成功“走出去”的契机,大力推进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积极的实践仍在继续。回顾过去数年,虽然步履蹒跚,但从《红高 粱》到《生死疲劳》,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而从莫言到麦家,似乎只在短短一瞬之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未来充 满希望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