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国学的当下意义:启动生命的源头活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7日10:17 来源:范曾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南宋的朱熹写的。朱熹是中国理学大师,如果要我们从孔子以后,选几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可以选汉代的郑玄、毛亨,可以选董仲舒,然后就得 选朱熹、王阳明。董仲舒使儒学能够成为独尊之学,当然凭借了汉武帝的力量。到了朱熹的时候,他就真正地确立了“四书”的至尊之位。朱熹当时把《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结合起来,汇编为《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诗中这个“渠”字不是“水渠”,而是代词“他”。在唐诗宋词中,经常会出现“渠”字,讲的就是“他”。 “我问他,这池水为什么这样清?因为有源头的活水”。这个“源头的活水”,就是朱熹一贯坚持的中华民族的经典对我们生命本源的开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经 典,应该永远怀着敬畏之心,因为那是我们的列祖列宗传递下来的一些非常精粹的思想。一直到今天,它的生命之树长青,永葆美妙的青春和生命力。

  我们研究一门学问、投身一项事业,乃至一生所有的追求,其实都是要得到一种自由。国学是一片浩瀚无际的大海,能够让我们自由自在地遨游。研究国学,就可以让我们实现这种在精神世界中的“逍遥游”。我想,人类的自由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理性的自由。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讲,“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如果你对国学的必然无所了解,就会停留在一种皮毛的、甚至于错 误的领域。你在这个领域不能畅游,也不能得到自由。第二种是社会契约自由。人类出现“你的”和“我的”这两个词汇以后,就开始需要契约了。在从猿到人的过 程中,最开始成为人时,没有“你的”和“我的”这个概念,这个契约最初可能是约定俗成的,然后渐渐形成法律。理性的自由、契约的自由是社会保持安定的一个 前提。最后一种是心灵的情态自由,这个属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契约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不能影响到属于你个人的、你要很好地珍藏着的那个东西,就是情态 自由。这个心灵的情态自由,可以把你造就成为一个诗人,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成为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

  我有24个字的自我评价: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这个“略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我到如今72岁,每天5点钟起来读书,还不能略通古今之变,我绝对可以列入白痴的行列。所以,我经常用司马迁的这段话来鼓励自己。

  我曾经在节目中应邀背诵《离骚》,有人讲,范曾自我表现。背《离骚》当然没什么了不起,377句,如果下定决心,一天背3句,100天也背完 了,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研究学问靠背诵《离骚》就能炫人耳目,我认为这个想法不免幼稚。这个是讲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够不坚持,希望一下子就成为一个饱学 之士,或者根本就不读书,认为电脑一打开,一按全知道。可是这个知道的东西,它缺乏一种生命的活力,它没有化到你的灵魂血脉里去。网络上的知识再多,它也 不属于你。在自己学习的过程里,你必须有所选择,而人脑这个机器,可能全世界任何一个发明家都不可能发明出来。因为太微妙了,它是一个无穷尽的大世界。所 以,我们要特别爱惜和善用自己的大脑,不要过分地依靠电脑。这就是我为什么叫我的学生经常背诵。在这样一个电脑发达的时代,我竟要大家背诵,那岂不是愚不 可及吗?我想,如果能有一个人,能够按照我的意思,这样10年做下去,跟一个10年一点儿都不背诵的人相比,他一定懂得更多。不要以为,操纵电脑就能使人 知识丰富。

  今天我们学国学,不是为了科举取士,那个考生在一个个格子里苦思冥想地做文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不会带给我们青年人痛苦。我想,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得当,只要讲国学的人真正了解国学,那会是很好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当时和中国的大学问家徐光启非常要好,而且拉着徐光启入了天主教。当时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地理学、 天文学、水力学和测绘学,他把这些都介绍给徐光启,他还叫徐光启帮助他翻译《几何原本》。书籍出版以后,中国人感到,西方推演的思维和中国的感悟思维差距 非常之大。可是,中国的感悟思维利玛窦又非常热爱,他用拉丁文给《四书五经》做注,我想,他是西方最初知道中国《四书五经》的一个人。他们相辅相成的那种 感觉,到今天我都非常羡慕。国学不仅仅是儒家的梦,我想中国的梦是全世界和而不同之梦,是全世界能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梦,这个梦正是针对物质主 义成为主导潮流的世界的一剂良药。这个梦不仅中国人做,20世纪的大哲学家罗素讲,“未来世界最关键的时刻,世界可能要渴望中国”。关于这一论断,作为一 个哲学家,他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这就是今天我这么有兴趣要来讲国学的原因。我想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圆这个心灵之梦、人类的未来之梦。

  (《国学开讲》,范曾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