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擦亮历史这面镜子(王振江 安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7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振江 安 阳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微小与卑微,也能照出崇高与辉煌。

  李松青的长篇纪实小说《天河》,就是一部既有毛茸茸的历史又有活生生的人物、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李 松青用历史这面镜子,对诸多历史大事件进行了刨根问底、溯本探源,记录并再现了消失在我们身后大半个世纪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绝不屈服、藐傲仇敌的勇气与豪迈。

  谈到创作《天河》的缘起,身为军旅作家的李松青,首先回忆起了他曾经参加过“二野”的老父亲、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李金生。在父亲的耄耋之年,作 者曾听他讲述了大量艰苦卓绝的战争故事,讲述了整个家族真实而泣血的苦难家史。李松青被这些跌宕起伏、动人魂魄的故事和家史所深深地震撼,他将这些珍贵的 史料精心录制了下来,并认真加以整理。他所刻录下来的这些珍贵史料,不仅是家族和父亲的曲折人生,更是一部黄河母亲的历史、一部民族的历史、一部国家苦难 而辉煌的历史。工作之余,他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留心之作”。

  小说从1938年写到1955年,先后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个历史阶段,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从重要的历史人物到普通士 兵、平凡百姓都有细致描述,对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有详细介绍,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数百名之多。作者的父母李金生、潘美玉,祖父李恒德、曾祖父李发 旺、外祖父潘振海等悉数登场,黄河岸边那些淳朴、善良、坚韧、不屈甚至“行侠仗义”的中原儿女栩栩如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特殊年代里,共同演绎了一场场激 荡人心、真实泣血、感人至深的历史,张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争艰难、笑迎曙光的巨大精神力量,可谓既白描了历史、浓缩了历史,又尊重了历史、敬畏了历 史。

  《天河》的主线和灵魂是对“黄河”的描写。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在书中把自天而降的黄河称之为“天河”,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写出了黄河的浑厚雄壮、博大胸怀,也写出了黄河的刚正不阿和慈祥包容。作者独具匠心,把一条伟大而深邃的黄 河,把一方历经灾难的土地,把一群活生生的普通百姓,把一段中华儿女苦难奋进的历史,一览无遗地呈现给了广大读者。从书中不难看出,中国的每个家庭、每个 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得是多么紧密,“家”与“国”是多么血脉相连和相辅相成!

  的确,读了此书后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笔下所讲述的历史,比图片更具色彩感,比影像更具立体感,比回忆更具纵深感。无论从李发旺到李恒德到李金 生,从潘美兰到潘美玉到张婉丹,还是从战时统帅蒋介石到战区长官卫立煌到新四军战将粟裕,不同的人物命运、不同的人生轨迹,都因那个波澜起伏又波诡云谲的 时代而交叠重合、集中编织在一起。从黄河的浑黄,到难民的面色,再到战死者凝固的黑色血迹;从羊肉汤泡烧饼的香气,到黄泛区上空弥漫的尸臭,再到刺刀尖上 的血腥;从“天河”蜿蜒九曲的河道,到被决堤洪水扭曲的铁轨,再到亡者僵硬笔挺的身躯……《天河》所展现的人物悲怆曲折的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强力以及丰 赡生动的历史细节,最终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天河”交响曲,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所赋予作品的动人心魄的巨大力量。

  潜心钻研军史、战史和中原文化的李松青,在40余万字的小说中嵌入了大量的真实史料,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千丝万缕地与小说中的 主要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作者在大背景下讲小故事,透过对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来讲述国史、军史和民族史,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互为依托,相互映衬,使人在阅读 后无不感受到,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折射到普通百姓家庭后的真实情形,并深刻描述了这些历史事件给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命运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书 中的一些故事非常感人:当河南尉氏县张江村的众多农民在遭遇洪灾、流离失所了很多年以后,依旧眷恋自己的贫穷家园,都义无反顾地重返家园、重建家园,使我 们看到了黄河养育的华夏子孙尤其是中原百姓热恋故土的古朴民风,淳朴厚道、胆识过人的民族特性。作者的父亲李金生尚是孩童之时,在家破人亡的战乱中,独自 一人步行千里到陕西黄龙山寻亲,一路上颠沛流离,历尽艰难,生离死别,深悟“幸福”二字对人生的重大意义,深解人间“亲情”的真谛和深刻含义。这些引人入 胜的故事,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小说还着重借助众多人物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谈感悟,论得失,以史喻今,以史明鉴,使读者从中获得诸多的人生启 迪。

  翻开《天河》,犹如翻开一本关于黄河历史的“百科全书”。乔良对该书这样评价:读了此书后,“你恍然觉得,自己是在听一位世纪老人朗读他的人生 回忆录,或在翻看一摞旧报纸,在尘封发黄的文字间寻找曾经让人惊心动魄的新闻,抑或是在光线昏暗的放映室里,重看一部道道划痕像雨丝飞悬的16毫米纪录 片……”的确,小说在场面描述和人物刻画上用尽了笔墨,可以说“纵向到顶,横向到边”,尤其是对抗战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举世瞩目的重大“会战”和重大历史事 件,有着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对浓郁厚重的黄河流域史地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有着深入透彻的解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这就使这部融国史、党史、军史和家 史“四史合一”的小说内涵厚重,有灵魂、有主题、有故事、有反思。阅读中,你会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的娓娓讲述,向历史的暗河深处漂去,从而“遇见”消失在我 们身后大半个世纪的那段真实沧桑而凝重的历史。

  近来,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不少作品质量不尽理想,往往停留在怀旧表面,缺少真切的情怀和深刻的思考。《天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 去泛泛地讲大道理,不搞说教,而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大量真实可信的故事让人温故知新,长知识,明事理,擦亮了历史这面折射社会发展进步的镜子。在 作者看来:“黄河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面镜子,小说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正义的力量必将战胜邪恶,正能量终将取代 社会中的消极噪音,历史潮流决不可逆转。”

  尊重历史的最好方式是记住历史,研判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史为今用。我们先辈所走过的那段难忘的历史、亲身经历的那些坎坷岁月,都是我们 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永远不可忘却的沉重记忆。我们从《天河》一书所演绎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 神,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国人永不破灭的中国梦,这是《天河》的思想高度,也是《天河》的历史深度。

  (《天河》,李松青著,黄河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