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屈原》的美中不足(万伯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6日10:14 来源:北京日报 万伯翱
    《屈原》剧照 《屈原》剧照

  日前,原创新编大型历史京剧《屈原》首次亮相梅兰芳大剧院。此剧在内容和形式上既较好地体现了京剧的传统,又实践了对其程式化束缚较大的突破创新。整个故事围绕屈原联齐抗秦、革新除弊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最终怀抱爱国激情壮烈投江殉国而展开。该剧摒弃了近年来通行的舞美、服装奢华大制作,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韵味,又有破有立,服装、道具、舞美风格都有较大突破创新。

  在演出阵容上,《屈原》也是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近几年来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演员分两组轮换出演。奚派老生张建峰、杨派老生杨少鹏饰演主角屈原,优秀梅派青年演员窦晓璇、郑潇饰演婵娟,楚怀王则由优秀青年裘派花脸、方荣翔先生嫡孙方旭和优秀青年裘派花脸孟宪腾分别饰演。

  京剧《屈原》是一出题材极好、意义深刻的正剧,而屈原命运的结局又是个大悲剧,以此鸿篇史诗编成一部新戏,难度可想而知。我作为一名痴迷京剧的观众就观后感略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和教正。

  首先,一出好的戏曲剧目,必有绕梁三日、百听不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如传统京剧《苏三起解》之“苏三离了洪洞县——”、《甘露寺》之“劝千岁——”、《铡美案》之“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等;也有成功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许多至今还在传唱的唱段,都为这些剧目的保留传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顶梁作用。京剧《屈原》理当有主唱段吸引观众聆听传唱。张建峰所饰屈原在第五场用昆曲吟唱的一曲《九歌》之“国殇”声情并茂,好听也十分感人,可惜所言何物在下也一时难以听明白,也许就不便流传开来了。《屈原》剧组能否大胆突破而留下千锤百炼的优秀唱段呢?我们新老观众和戏迷拭目以待。

  其次,传统戏曲戏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名著,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这就逼得戏曲艺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头盔,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为向上、平直、向下三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屈原》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服饰,对传统服装进行了改革,从而赋予了历史人物真实的时代感。剧中屈原扮相“峨冠博带”,古装头套,改良了五绺长髯,介帻巾,斜领大袖长袍,高底夫子履,给人以大气、庄重之感。但剧中人除屈原、楚怀王、南后等外,靳尚等文武百官则是着我们常见传统戏里的旧蟒装,其显示地位明显高于楚怀王了。楚怀王和他的臣子们不知道头戴的是“通天冠”还是“汉相纱”?同殿君臣服饰如同隔世;还有一位武将竟光头出场,令人啼笑皆非。真不知道如此不伦不类、鱼龙混杂的扮相,导演想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呢?

  最后,《屈原》剧本中的一些细节仍需更加严谨合理。如第一场五国国君塑像搬上舞台推来推去,夺人眼球,却不美观,也难合情理。再如第四场,张仪血书误把秦国商于六百里土地写为六千里,以此让楚怀王自以为占了天大便宜,而当时一个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这六千里之误是不是玩大发了?第七场,屈原豪情满怀吟唱泽江畔,用双手合成“人”字,朝汨罗江慢慢走去。张建峰的唱、念、做把屈原的爱国情怀、执着性格及其面对楚国被毁灭时的悲愤,演绎得淋漓尽致,屈原的投江仿佛是一位仙人御风而去,把全剧推向了高潮。全剧到此落幕恰到好处,后续的婵娟等戏却好像一杯醇酿硬加了杯白开水,反而冲淡了美酒之沉香。

  新编历史京剧《屈原》毕竟是一出新改编不久的大戏,难免美中不足。整台戏,观众普遍称道演员很卖力,但我以为卖力不可过力。若是能外松内紧,多些举重若轻的态势,更有益于人物的塑造和把握。相信随着演出的增多,演员的舞台经验增多,表演起来也会愈加娴熟,必将达到收放自如的自由王国境地。希望新编历史京剧《屈原》不断改进和完善不足之处,最后成为一出能留下来的京剧大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