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为世界芭蕾带来了一次革命

——专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李承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5日10: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悦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中的舞蹈《红色娘子军》引发了观众的怀旧情绪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文艺表达,在当时中央最高层领导的关注下诞生,并成长为中国芭蕾舞的经典。从诞生之初便承载 了沉重的意识形态负荷,到沉陷在历史风暴的中心;在消逝十余年后,这部当年中国人最熟悉的红色文艺作品从1992年起又重现舞台。今日的人们再看《红色娘 子军》 ,早已超越对它艺术价值的怀念,而是作为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2014年9月26日,距离1964年9月26日首演整整半个世纪,为纪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将在人民大会堂上 演400人参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届时五代“琼花”将齐聚首都为观众奉献精彩表演。对于这样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特殊的芭蕾舞剧,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与讲述具有别样的意义。日前,本报记者 专访了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组负责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李承祥。

  从电影《归来》中丹丹的命运谈起

  《归来》上映,已经83岁高龄的李承祥老先生特意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且因为第一次看时座位较偏,观影效果不够理想,老先生又买了一次票,看 了第二次。片中女主角丹丹跳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剧情和场景是吸引李老如此投入观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当记者问及他对《归来》中张艺谋将芭蕾舞《红色娘 子军》作为主要情节设置的效果时,李承祥谈到:“在原著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并不是跳芭蕾舞的,张艺谋在电影里把这个女孩设置为跳芭蕾舞的,还是挺有意思 的。因为这个剧目正是在电影所讲述的时代里诞生的,影响最为巨大和广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有同感。我看这段情节的时候也是比较激动。更为难得的是芭蕾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在电影里对塑造人物、推进剧情都有很大的作用,情节处理得也比较真实。 ”

  丹丹的故事令李承祥看后也很感慨:“第一次看以为丹丹和父亲划清界限就应该可以让她演了,但实际仍然没有让她演,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气 氛就是这样无情。后来,她在家中给自己的父母跳了一段,但始终没有能够在舞台上跳吴清华。这样的情况当时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团里就有将近45 %的同志都受到了冲击,所以看电影时特别感同身受,很多年轻人的青春和才华被耽误了。 ”

  白淑湘是第一任吴琼花的扮演者,因为父亲是国民党军人而屡受牵连,她只演了几个月就被禁止演出。“文革”爆发后,她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被判定 为反革命后连练功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白天被派去打扫卫生、干各种粗活累活,晚上就被揪出来一次次接受批斗。1969年,她被送到干校劳动。“我那时去干校 看她,她正给人烧火做饭呢,简直都不太认得出原来练舞的样子了,非常惨。 ”李承祥作为舞团领导最初也被关进了“牛棚” ,一个月后有人贴大字报替他平反才恢复了工作,但也仅限于演南霸天。

  “当时排《红色娘子军》以为就演个两三年”

  1964年,当33岁的李承祥带领中央芭蕾舞团的一众年轻人开始创作《红色娘子军》时,他们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这部剧将会在共和国历史上扮演那 么重要的角色。他和留苏学成归来的另两位编导蒋祖慧、王锡贤只是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尝试迈出芭蕾舞民族化的第一步。李承祥回忆说:“那时排《红色娘子 军》压根没想过这部剧会演多少年,本以为演个两三年就可以了,想着还别花太多钱。当时要求必须要把戏在国庆15周年前拿出来,一般一部戏也就一个编导、一 个作曲就够了,这个戏同时上了五个作曲、三个编导, 4月定下来要排, 6月就排完了,实排后觉得还不够好,我们就都下部队当兵去了。 ”于是,整个芭蕾舞团拉到山西大同军营,进入部队接受了近一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硬是把温婉柔和的舞蹈演员改造成了英姿飒爽的准女兵。

  1964年10月8日,这部剧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时,大幕徐徐拉开,演员们在舞台上激情澎湃地表演,大家都不知道台下的观众有谁。演“老 四”的演员首先发现了观众席中有位不平凡的人,虽然台上很亮台下较黑,但是忽明忽暗的烟卷还是让演员们猜到了是毛主席在观众席上。“当时演出并没有太大压 力,但是心里没底,因为《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现代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所以不知道主席看过后会觉得怎么样。没想到主席还是很认可的,演出结束后,毛主席 上台与演员合影,并说了三句话:‘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 ”李承祥回忆当初的情形:“毛主席上台与演员们握手时,整个礼堂回荡着‘毛主席万岁’的高声欢呼。我扮演南霸天,不敢站到前面,也不敢痛痛快快地欢呼,只 好暗地里鼓励扮演洪常青的演员替我多喊几声。 ” 10月8日,也被确立为这台芭蕾舞剧的生日。

  1965年初,剧团从南方巡演回来,江青就来了。江青的“具体主意”着实把李承祥折腾得够呛。她要求三场之前加个过场,交代洪常青怎么到南府 的。芭蕾舞只跳舞不说话,如何表现开会商量这样复杂的逻辑性情节呢?作为主要编导,李承祥折腾了快一个月,东西出来自己一看很不满意:“芭蕾舞变成了哑 剧” 。后来江青自己又说,过场是个瘤子,要拿掉,改戏是阶级敌人的一次破坏。这句话把李承祥吓得够呛,差点又背黑锅。至于吴琼花改名叫吴清华,也是江青的“具 体主意” 。

  独树一帜的中国芭蕾体系

  从艺术呈现的角度上看, 《红色娘子军》的确为世界芭蕾带来了一次革命。芭蕾中的主角,第一次由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成了英姿飒爽的战士,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刀钢枪,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而那一片片绵延的椰林,那盛开着木棉花的英雄树,那充满南国风情的黎族少女舞和斗笠舞,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红色娘子军》之前, 1959年中芭排过芭蕾舞剧《鱼美人》 ,由苏联专家古雪夫带领我们编导。虽然也是中国题材,并借鉴了中国古典舞(其实包括中国民间舞)的特点,但《鱼美人》的呈现并不是太成熟。和《红色娘子 军》创作时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就是要把芭蕾民族化,形成一个新的舞蹈体系。这个指导思想是统一的,但是从完成度来讲《鱼美人》并没有完成,而《红色娘子 军》算是继续了这个实验,而且是实验成功了。 ”李承祥表示。其实《红色娘子军》比《鱼美人》难度还要大,因为《鱼》剧由古代神话改编,而《红》剧与历史和时代却贴合得很近,舞蹈演员的着装又是现代 的,还要手持刀枪,这对于习惯于欣赏古典芭蕾的观众而言,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红色娘子军》出来以后,大家都有一种钦佩的感觉,几乎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李承祥谈到:“在《红色娘子军》之后,中芭还排过《草原儿女》 《沂蒙颂》等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还把京剧《杜鹃山》改编成舞剧,虽然都各有特点,但都没有《红色娘子军》那么完整,更无法超越《红色娘子军》 。 ”

  50年来, 《红色娘子军》演出场次累计达4000多场,“娘子军连旗”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红》剧也曾先后受邀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时至今日, 《红色娘子军》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一部舞剧的意义和价值。“一部剧常演不衰还是要看观众,观众一直想看那就能一直演。在我们接触的观众群中,他们看《红色 娘子军》的出发点各种各样,有的是年轻时曾经在学校里跳过演过,有特别的情结;有的看过十遍二十遍还想看,看每次不同演员的表演,甚至带着自己的孩子来 看;还有很多年轻观众是第一次看,但看过后都很赞叹,他们也能接受并没有不习惯或者排斥感。研究观众的观影想法其实也很有意思。这也说明了《红》剧的独特 魅力。 ”李承祥说。

  2003年, 《红色娘子军》在法国演出时,得到法国观众和评论界的巨大赞誉,李承祥说:“有评论盛赞道,‘中国芭蕾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认为这句话是很高的评价,是芭蕾故乡的人们对于中国芭蕾的很高评价。芭蕾作为西方艺术,从意大利到法国,再到俄罗斯,到英国……但对于中国来讲,我们 接触芭蕾的历史还是很短的。芭蕾讲究学派,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像英国还算不上学派,也可以称为英国风格。作为中国芭蕾,我认为我们自己不 好称是什么学派,但是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中国芭蕾体系还是值得总结的。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