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由泰安市广播电视台与森田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世界屋脊的歌声》(下称《世》)是又一部取材民族、教育、励志的主旋律作品。它的一些特别之处需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才能看出。笔者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该片做一点解读和阐释。
根据剧情设置,影片以镜头语言对西藏、山东、北京三地做了呈现,从而形成视觉的差异和时空的大结构。此外,三地的景观与情节相结合,实际上分别 表征着不同的意义:西藏人通过艰苦而坚韧的教育活动来实现文明程度的大幅迈进,山东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找和思考精神家园的问题,剧情中甚至暗示 了鲁地儒家伦理与藏地佛教思想某种形式的融合。还应多说一句,现代人精神家园的问题也正是各个地方都在面对的难题。相比起前两个地方,北京在影片中是高度 抽象化和理想化的,是更大的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影片通过一个山东青年帮西藏孩子们圆梦、西藏长者又帮他重拾信念的双赢故事,相当流畅地在自然景 观、生活模式、人物形象之间建立起童话般的逻辑联系,同时还设置了较为精致的小悬念和小转折,显示出主创团队对这一题材、对主旋律主题和精神很高明的把控 能力,影片立项时的多个意图都基本上成功实现,是一部代表了同类题材主题水准的作品。山东影视人对主旋律一直有高度的认同和深厚的情结,这一次更在电影的 技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该片的面貌也再次支持了笔者近年来的一个印象:主旋律电影的普遍艺术技术水准实际上很多时候在大量商业娱乐片之上。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 升主旋律的大众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换言之,如何将主旋律的内核更好地用大众文化艺术产品的模式加以再包装。就该片而言,可能以下几处还可发挥:首先,西 藏还可以再新奇、同时也更亲切些吗?在银幕荧屏上,西藏奇观已经被展示多年,但如何能够让大众不再觉得遥远、不再与己无关,还需要琢磨。其次,主角还可以 再偶像些吗?孩子们还可以再萌一些吗?音乐还能再加入原生态的因素一些吗?诸如此类,都是来自电视的元素,但都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形态。其实,这样一部讲 述教育的影片,要了解它是否能为孩子们接受,只需要悄悄和孩子们一起看一遍。
《世》带给笔者的另一个触动是影片对地方形象的塑造。影片没有采用识别度最高的地方景观泰山,相反地,对城市新建景观倒是颇多展示,如主题公 园、车站、游乐园、高校等。这种一反思维常规的做法有一定风险,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沦为庸俗化的地方宣传片。《世》的好处是把这些景观与剧情结合得很自然, 分别承担了调节节奏、烘托情绪、隐喻心理等作用,不显突兀。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各地方都表现出对出品电影浓厚兴趣的今天,地方形象如何给予展示,才是成功和有效的?从文化研究的立场看,中文的“地方” 是个迷人的概念。它是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产物,是一种散发于文艺作品中的气质,它的多重意味需要结合社会心理来解读。反向来看,丹纳《艺术哲学》中的 观点也需要更加现代的阐释和发展,才能回应与产业、传媒、国家意识形态、国族身份等密切相连的问题。山东文化的厚重、厚实、厚道,山东人民的热情、热切、 单纯、质朴,乃至山东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都在该片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展示。当主人公坦承,在西藏人面前,东部发达地方的人不再是慷慨的施与者,相反,成为需 要被救赎的对象,这种认识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进而把这种世界观传递给观众。《世》的进步,不仅在于对本地形象的自豪自信, 更在于这种难能可贵的自省。
当然,任何一个地方,它的身份需要此地方之外的“他地方”来辨识,它的文明程度也需要由“他地方”来验证。只有在进入更大的文化公共空间、经历 与“他地方”文化话语的对话甚至辩论之后,才能保证其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具体到文化产业的层面,地方出品的电影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其良性发展的走向必然是 走出当地,进入全国甚至世界的市场和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去迎受质疑挑战,争取认可,拓宽市场。作为代价,地方性也会减少其原初状态那浓重的味道,但如果因 为害怕丧失地方色彩而固步自封,最终反倒会在占据文化强势的“他地方”影响下最终无法守住。这里边起作用的,仍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如果说《世》还 有一个遗憾,那就是限于种种条件,影片对西藏表现还不够贴近和真切,这在未来的传播时会削弱其正面效果。
当然,一部投资小、没有明星的影片能取得如此多成绩,已经是很好的开始。特别是出品方勇于请学界专家对影片进行探讨,这样开放、谦逊的心态才是 真正的自信,可以保证山东的电影行业走向更加高远的境地。笔者以为,对《世》的研讨,不应脱离对其创作生产过程和模式的考察以及经验的总结,这些会启发我 们对中国当前地方大量制作影片的现象进行更深度、更学术化的研究。所以,作为此类影片一个很好的样本,《世》的市场成绩、传播效果和社会回响等,都值得持 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