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独家专访著名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文化积淀并非诠释音乐的唯一标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4日10: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孟迷 侯博觉
阿里·瓦迪(Arie Vardi)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阿里·瓦迪(Arie Vardi)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连续三次担任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评委,以色列钢琴大师阿里·瓦迪(Arie Vardi)可谓是八年来钢琴文化在深圳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尤其对于深圳人来说,阿里·瓦迪更加亲切的身份是李云迪和陈萨的恩师——他们为中国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取得的荣誉之中有这位白发老人的一份功劳。在比赛的间暇,阿里·瓦迪向本报记者谈起了古典音乐在中国尤其是深圳的发展。

  记者:深圳一直怀抱打造“钢琴之城”的理想,举办国际协奏曲比赛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三届比赛评委,你如何评价这座城市以及这项比赛?

  瓦迪:深圳具备了举办顶级钢琴赛事的几个重要条件: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乐团与指挥大师(指向爱华德),我亲眼目睹了深圳交响乐团的长足进步;你们拥有一个超凡绝伦的音乐厅和优秀的组织水平;最幸运的是,你们有但昭义教授这样的瑰宝,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让学生取得过肖邦和克莱本两项大赛冠军的教育者。当然,比赛只是培养古典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取代不了音乐会和音乐教育的地位。

  记者:在对古典音乐方面,这座年轻的城市是否缺乏某些积累?

  瓦迪:文化积淀并不是诠释音乐作品的标杆,“传统由昨日的错误堆积而成”。我很欣赏犹太教的一个教义,那就是每代人必须重新接受一次《律法》。这意味着你必须重新诠释一遍被奉为真理的事物,你的不同即是你的合理。“传统”是不停变化的,因为每代艺术家都处在不同的环境里,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诠释容许一定的灵活度。我告诉你一个古典音乐的秘密:一部作品的成立必须以超过两种的主观演绎为基础。我总是告诉中国学生们,弹钢琴所展示的永远是你的生活,你不是贝多芬,你只能用他的语言表现你自己。

  记者:但人们还是最向往和迷信凝聚在“大师”属性里的底蕴与权威。

  瓦迪:我觉得我们这些“大师”具有权威性仅仅是因为那些作曲家出生在我们的国土里而已。批评一个中国孩子“不懂欧洲文化”或“不懂歌德”简直太容易了。但现实是,李云迪和陈萨的《波兰舞曲》分享了肖邦钢琴比赛的大奖,中国人将最有波兰民族性的音乐演绎得出类拔萃。我觉得,如果想更好地帮助中国发展古典音乐,我们其实应该去了解中国文化,知道“中国的歌德”以便于教导中国学生。

  记者:你理解的中国文化当中存在有利于古典音乐教育的因素吗?

  瓦迪:我最欣赏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对老师的尊敬。欧洲的孩子不会像中国学生那样坚持上课,并满怀热情地从老师那里吸收营养。至少我当年在以色列的时候不是一个这样的学生,我总是表现得比我的老师们懂得还要多。在这一点说,我同意你说的“传统在老师的手里”,尊重老师绝对是有好处的。

  记者:我们看到,本届比赛里中国选手表现得非常自信,他们有时是否演得太过激情了?

  瓦迪:中国的青年钢琴家很注重个人展示,喜欢自由发挥,但绝不是砸键盘。他们懂得表现强度,而且基本功非常出色。中国选手在国际大赛里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这次比赛也不例外。钢琴和古典音乐毕竟是舶来品,我觉得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让人难以置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