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呼唤“精神灯塔”——青春文学如何实现可读性与正能量相统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4日10:13 来源: 光明日报  郑晋鸣 南琼
  

  日前,一则从韩国传来的消息迅速引起国人关注,中国作家丁捷的长篇小说《依偎》荣获“亚洲青春文学奖”,该奖由韩国亚细亚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颁发,旨在引导亚洲青少年阅读优秀的、高雅的文学作品。丁捷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一部青春文学,如何既能传播正能量,又能让年轻人爱看?记者就此对丁捷、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以及山西语文报社副社长高海平等进行了采访,探讨青春文学的价值导向。

  一篇灵魂之作

  处于时代大变革之中的青春是复杂的,也是被时代所浸染的,它是多彩的、多元的。《依偎》正是以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从一个坚贞、浪漫的爱情故事中传达出青年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依偎》把坚硬的死亡写得极其柔软,把柔软的爱情写得无比坚硬,是一篇‘灵魂之作’。”作家苏童感慨。“《依偎》是作者走过青春后,用笔祭奠青春,审视情感之作,走出了当下青春文学的浮躁和反叛,独具个人气质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其文学价值非常高。”在汪政看来,《依偎》的成功证明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只要有人触动人们心中那一根弦,就能谱出纯洁的乐曲,让我们在喧闹中沉静下来。

  “文字工作者不应被娱乐所绑架,要有对道德、伦理以及美学的担当。”汪政说,《依偎》非常热销,上架不到两个月,就卖出两万多册。这说明,市场并不排斥纯文学。

  青春文学也应担起社会责任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卖出去的10本书中,至少有3本是青春文学。青春文学市场的火热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在商业化手段的操作下,不少青春文学成了产品,而不是精神产物,缺少了精神内涵的青春文学,过于世俗化,这会误导年轻人,使他们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青春文学应有怎样的价值追求?

  “青春文学是传达主流价值的最佳载体。套上‘文学’这两个字就要负责任。”丁捷认为,青春文学的导向实际上就是怎样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有责任、积极向上,并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现在的青春文学中很多是反传统的,这个方向是错的,这好比是给青少年放血,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放光了,这种青春文学一旦占据了青少年的心灵空间,那么塑造出来的恐怕只是一群躯壳。”丁捷说。他认为,好文学等于好人生,这一是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启迪、引导人走上正道;二是指一个真正喜欢、热爱文学的人能养成好的情操,拥有美好的人生。

  在丁捷等人看来,重整青春文学市场,需要一双强大的、正能量的推手。在这一点上,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韩国亚细亚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每年精心筛选青春文学作品,推荐给青少年阅读,并严格监督青春文学市场,防止低劣的作品“浑水摸鱼”。该协会由韩国五届国会前议员、国家内务部长郑石谟倡导成立并担任首任会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丁捷建议,我们也可以成立类似的由社会精英组成的机构,对青春文学进行跟踪调查,提出指导意见。

  作者要用真心爱青年人

  酒香也怕巷子深。《依偎》的成功并不是优秀青春文学的普遍现象。山西语文报社副社长高海平等专家认为,能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不容易“出来”,浮躁、浅薄的快餐文字却大行其道,这正是当下青春文学面临的尴尬局面。好看的不好卖,好卖的不好看,这两难该如何破解?

  “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弹性,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进入文本。”汪政说,《依偎》的成功与其小说本身的魅力有很大关联。小说情节流畅,具有戏剧性,引人入胜;语言上重视口语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和流行文本一样具有亲和力,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好作品也需要大力推广。丁捷认为,国家应推进经典阅读活动,用大量的经典作品“淹没”一些所谓的青春文学。现在有很多现成的既有可读性又有正能量的经典作品,例如《老人与海》和《茶花女》。阅读《老人与海》,青年人可以懂得与逆境搏斗,而阅读《茶花女》,则可以教会青年人不以身份的尊卑、职业的高低来评价人。同时,我们也应倡导优秀作家来创作青春文学,将我们的才华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高海平非常认同丁捷的观点。他说,长期以来,青春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主流作家关注社会、经济、成人等方面的题材,“看不起”青春文学,认为只有成人文学才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不管是人生还是文学,青春期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主流作家不应该在青春文学中缺席。

  “不要用药治,要用食疗。”谈及文学作品如何倡导主流价值、传达正能量时,丁捷说,要以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方式去倡导主流价值,不能硬性灌输。高超文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文本的美、结构的美,更在于怎么艺术地把思想溶解在文字中,而不是漂在纸面之上。但是,这种本领并不是天生的,只有真正跟年轻人的心相通,真正地爱他们,才能写出让年轻人喜爱的文学。而作家创作的动力,也应该建立在对下一代的关爱上,而不是赚多少钱上。(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南 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