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穆益林的帛画新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3日10: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过大年二(帛画) 114×154厘米 2006年 穆益林 过大年二(帛画) 114×154厘米 2006年 穆益林

  人物名片

  穆益林,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求学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历任上海大学副教授,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设计中心主任等职。自1983年开始致力于帛画的继承与研究,出版有《穆益林画集》等。

  帛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的遗存,而不是活在当下的艺术。这一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古老画种,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以致使有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上绘画一宗。近日,“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随后陆续移师天津美术馆、太原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展出,从而让这一古老的画种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穆益林,这位早年成名的艺术家,在30多年的默默探索中,用他的现代帛画展示了这个古老画种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正如他所说的:“帛画是老祖宗传下的瑰宝,不应该消失。”所以在他的展览中,除了色彩绚丽的帛画作品外,其对中国帛画历史的梳理以及绘画所用材料的展示,更让人惊叹其学术上的严谨。

  30年帛画之路

  穆益林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得到了吴大羽、颜文樑、张充仁、程十发、江寒汀等名师的指导和熏陶,并慢慢在水墨画领域里,初步展现了其深厚的功底。他1979年创作的《台风季节》,与陆俨少同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受到业界的好评。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能产生浓厚兴趣,丝绸质感的透叠性引起了穆益林的重视。从此他放弃熟悉的绘画媒材和表现方法,走上帛画研究和创作之路。从最初的《雨中情》开始,他关注、研究古代帛画,深入实验了解各种帛材料特性,从传统的正反施色法开始帛画创作。

  怎么利用丝绸的材质来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穆益林在这个关口上探索了10年。1993年,他在公交车上无意中见到女士围带的丝巾会产生色变,引发了其对丝绸材质折光性的重视和实验。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之后,他终于在坚守古代帛画法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帛画的色变效果,这就是早年的《天涯客》和《夕阳》。

  其中《天涯客》在199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创作奖,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而另外一幅《夕阳》,则被他作为一个阶段的探索结晶而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就利用了丝绸的折光性,产生了色彩变化的效果,侧面看一种色彩,正面看又是另一种色彩。而且通过画作正反面不同形态的组合交叠,从侧面一点一点转到正面,本来很清晰的夕阳就会渐渐与暗处的爬山虎融为一体。”穆益林谈到这幅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至今仍颇为兴奋,“通过在不同的视角,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这种丝绸的特点是其他画种没有的,也和古代的帛画拉开了距离,形成了现代帛画的特征。”

  中德艺术家的珠联璧合

  在本次的展览中,还有20余幅非常别致的作品。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米歇尔·安托根据对穆益林作品的形象、视觉和色彩理解,进行设计、雕刻画框,并在画框上用油画手法将穆益林的帛画进行延伸性的再创作,将画面延伸到画外。这批画作中,有的画面是黑色,米歇尔就在画框加上像大漆一样的黑;有的是把画面的云延伸到画框。这种边框的处理,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和丰富性,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和色彩,在蓝色的展厅背墙中尤为醒目。

  穆益林与米歇尔的相识源于2012年,那时他们一起被邀请参加中德艺术交流展,两人一见如故,同吃、同住、同画。“在这期间,他会以拥抱作为对我帛画的赞赏,却对我的画框连连摇头,一脸认真地说要亲自为我的作品做画框。当时我很感动,但以为只是友好的表示,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穆益林回忆起他们相识的往事说。

  让穆益林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7月,得知穆益林要到新疆办展的消息后,米歇尔选取了两幅帛画作品,精心设计、雕刻和绘制了画框,托人送到新疆。今年3月底,为了这次的展览,米歇尔更是特意从德国赶到中国,为其日夜赶制了22幅作品的画框。

  在米歇尔的眼中,穆益林是一位精通写实技巧的艺术家,又将西方的一些艺术和绘画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 而且帛画那强烈的层次感,让作品产生了动感,也赋予了作品生命力。“穆教授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通过完美的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最高质量的表现主义艺术。他的帛画深深地吸引着我。”对穆益林作品一见钟情的米歇尔评价说。

  宣纸水墨画不能取代帛画

  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称绘画是在白色帛上的工作。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以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绢本画虽是帛画生命的延续,但两者已在人们的认识中变成不同的两个概念。多年的研究,使得穆益林对帛画的历史和发展了如指掌,“绢本画渐渐把绢帛画的贵族化变为平民化,但有两点改变不了,民众视绢帛比纸贵,以及帝王喜欢收藏纸本绘画,但在画自己的坐像时,只用定做的绢而不用纸。”

  而对于宣纸和帛的不同特性,穆益林也举例说,帛画是比较亮丽的,有折光性,色彩有反射和透叠的效果。而宣纸易吸色、吸光,所以光泽感、色彩的饱和度,就不如丝绸。与丝绸材质相比,宣纸重彩效果较温和,多数色彩的饱和度不高,缺少张力。若为提高饱和度而在宣纸上过度渲染,会产生板结、闷、暗的问题。“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和色彩的高饱和度等特性,能产生全然不同于宣纸水墨的审美价值。当我们把帛画作为与众不同的画种去研究探索,而不是仅仅视其为宣纸绘画之余偶然为变换口味去画时,帛画会向我们展现广阔的天空。”

  “世人多以为中国画就是宣纸水墨画,只以水墨见长,色彩很弱。中国画家千军万马涌在水墨宣纸这条道上,帛画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淡薄、消失了,甚至已经有人称呼帛画为白画、锦画、棉画。”穆益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能抱着中国画即宣纸水墨画的思维定势不放,却视以色彩为长的帛画不顾。犹如先有唐诗,后有宋词,但宋词从来没有取代唐诗一样,宣纸中国画同样不能取代帛上中国画,水墨画也不能代表整体中国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