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要拍优质儿童电影,离快乐和心灵近一点

——业内热议产业时代中国儿童电影出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0日11: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博

  2014年“六一档” , 《潜艇总动员4》 《辛巴达历险记2》 《猪猪侠之勇闯巨人岛》等近十部国产动画电影先后公映,尽管没有一部能够像《喜羊羊与灰太狼》或《熊出没》那样独霸市场,但基本上每部影片都获得了一定的 市场份额。一部名叫《情笛之爱》的真人演出儿童电影,就此被湮没在了众多“六一档”动画电影之中。这部讲述艾滋病儿童追逐艺术梦想的影片在大多数影院都经 历了“一日游” ,获得的票房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与很多根本无缘与观众见面的儿童电影相比, 《情笛之爱》还算是幸运的。“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年产量一直维持在50部左右(其中动画电影为20 - 30部) ,但除了动画电影之外,真正有机会进入院线的非常少,能够获得理想票房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著名儿童电影编剧张之路忧心忡忡地说。

  有了成熟的产业基础,才能出《哈利波特》

  儿童电影曾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片种,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三毛流浪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豆蔻年 华》 《花季雨季》 ,每个时代都诞生过令人难忘的经典儿童电影。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体制的儿童电影制片厂退出了历史舞台,规模小、成本低、难以吸引明 星名导的儿童电影也逐渐坠入低谷。产量稳定,但佳作寥寥,已成为国产儿童电影被贴了十多年的“标签” 。

  中国儿童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哈利波特》这样全球卖座的儿童电影又是否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张之路认为,中国暂时还拍不出《哈利波特》这样水准 的儿童电影,创作能力不足是其中的核心原因。“ 《哈利波特》的本质是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商业大片,这样的电影一定会诞生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只有中国电影产业获得整体性进步,我们才有可 能制作出《哈利波特》这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儿童电影。 ”张之路表示。

  在中影集团原党委书记窦春起看来,尽管《哈利波特》这样的高概念商业片之路很难走通,但像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类低成本儿童电影对于中国 创作者还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国产儿童电影的题材选择面比较窄,要么就是表现富家子弟,要么就是表现饱受苦难的孩子。这样的题材的确比较容易制造戏剧冲 突,却令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儿童观众无法获得共鸣。 ”窦春起说,“相比之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既没有炫富,也没有苦难,它将美妙的音乐与儿童的成长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和家长能各自从中读解出 不同的意味。这种创作思路,值得国内创作者借鉴。 ”

  卸下沉重的“包袱” ,增加童趣和童心

  与轻松欢快的《放牛班的春天》相比,很多国产儿童电影显得过于沉重,这些影片的主人公虽然是孩子,却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对空巢、贫困等问题的反思 上。“这类影片的确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严格来说不在儿童电影的范畴之内。 ”中影动画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军坦言,真正优秀的儿童电影都是离政治和教育远一点、离快乐和心灵近一点的作品。“创作者不要总是想着如何通过电影教育孩子, 孩子在学校每天都被老师教育,他们不愿意再到电影院里去受教育。电影的确有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的本质一定不是说教,而是美育教育和心智培养。 ”黄军说,“总而言之,我们更需要充满童趣和童心的儿童电影。 ”

  去年公映的《愤怒的小孩》 《小小飞虎队》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商业化尝试,这让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感到振奋。“中等投资的商业片应该成为国产儿童电影的主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 下,一部缺乏商业性的儿童电影,很难实现理想的到达率。 ”张卫指出,如今的儿童观众大多是“70后” 、“80后”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日趋成熟的主流观众,父母对于影片往往有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会影响儿童观众最终的观影选择。“儿童电影《爸 爸去哪儿》获得商业成功,就是因为它成功地抓住了‘合家欢’这一核心要素,将‘70后’、‘80后’观众和他们的孩子一同吸引进了影院。 ”张卫评价道。

  尽管《愤怒的小孩》等儿童电影已经初具商业片的特质,但最后的票房成绩依旧不够理想,做了30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上海联和院线原行政总监 方玉强认为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儿童电影上座率和票价偏低,因此背负着巨大经营压力的影院不愿为更多儿童电影排片;其二,更为关键的是, 中国的儿童观众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观影习惯。 ”方玉强总结道。在方玉强看来,在各大院线中建立儿童电影放映联盟,是解决第一方面问题的办法之一。“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扶持,在省会级以上城市建立专业 的儿童影院,政府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以保证更多的儿童电影获得上映机会。 ”方玉强表示,“至于儿童观众的观影习惯,还是要靠一个健康的市场来培育。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今大多数“00后”儿童已经习惯于通过电视、 DVD或者视频网站观看电影,再加之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因素以及担心被冠以乱收费的考虑不再组织学生包场看电影,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对电影院的疏 离。黄军坦言,把儿童电影推进校园,或者把儿童电影推向电视、推向网络,固然是促进儿童电影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佳手段。“我们的创作者应该将儿童 电影做得更有质感、更像电影,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大银幕获得在小屏幕上无法体验的乐趣,从而变‘让电影走进校园’为‘让儿童走进影院’ ,这才是培育儿童观众、使儿童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出路。 ”黄军表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