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红孩:林则徐传牌究竟传了什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0日1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 孩

  用历史演绎现实,是戏剧家们的拿手好戏。如何利用好历史,把握历史,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有文字记载的,另一种是民间传说。人们习惯把有文字记载的称为正史,而把民间传说称为野史。一般来讲,有文字记载的,相对于接近真实,但也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历史。即使是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着他个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新编历史剧,我向来是持有戒心的。或者说,我是迷惑惶恐的。

  其实也不必这样。新编历史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充其量是个形式,只是你接受不接受。接受了,它就是艺术,不接受就什么也不是。对于重大历史题材,业界在把握上有个约定俗成的准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的解释是,在重大事件、人物和时间上,必须要有确定性,在其他不确定性方面——诸如故事演绎、情感表达等,艺术家可以自由发挥,去想象去创造。

  六月五日,在北京燕山影剧院我应邀观看了新编历史剧《林则徐传牌良乡》。这部话剧由北京市房山区委、纪检委等单位联合打造,取材于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奉旨到广东禁烟,途经京畿良乡县(今房山区)发出第一道公文《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后所经历的事件,刻画了林则徐轻车简从、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特别是亲民爱民、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关于清官戏,像以往的《海瑞罢官》、《秦香莲》、《七品芝麻官》等,人们都非常熟悉。关于正剧中的英雄人物,如廉颇、诸葛亮、秦琼、寇准、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等,人们也都耳熟能详。在此,我不想更多地加以阐释,因为以往人们把该说的都说了。

  我看一部戏,看的不是故事,看的是其中有多少新鲜玩意儿。这就如同战争军事装备的比较,你有我也有,这叫对称。你有我还有你没有的,这叫非对称。我们知道,在很多的城市设计中,对称是一种美。反之,在很多的艺术创作中,非对称同样是一种美。我观察过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或许是对称的,可他们的内心往往是非对称的。譬如,在《林则徐传牌良乡》一戏中,有一点始终吸引着我,即林则徐传牌内容究竟写了什么?这是戏核儿,也是观众非常想知道的。所谓传牌,就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下行文,相当于今天的通知。林则徐下发的这个传牌,文字不长,现摘录如下: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为传知事:照得本堂部奉旨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史,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二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自行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矫夫迎接。至不通车路及应行水路之处,亦皆随地自雇夫船。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与部院大员稍异,且州县驿站之累,皆已备知。尤宜加以体恤。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凛,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毋违。切切。须至传牌者。右牌仰沿途经过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此牌由良乡传至广东省城,仍缴。

  看罢这段文字,稍懂点古汉语的人都能读懂其中的意思。这个通知,林则徐所要表明的态度很清楚,也很具体。在演出中,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让观众听得明白些,编剧和导演对通知进行了删节和白话处理,大致维持了原貌。可在我看来,这段仅有三百六十八个字的通知最好还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演员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为好,对于林则徐这个人物,只有真实的内容才更能增添他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这里,观众能否听得清看得明已经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庄重的形式。

  我很佩服编剧的聪明,他能从“此牌由良乡传至广东省城”生发出去,编织出林则徐除了禁烟还能以身反腐的现代版故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许有人认为编剧这是在配合当下的政治需要,我以为这仅仅是创作的外在原因,其更真实的目的是如何看待具体生活中的林则徐。当然,这部戏的现实性是超强的,否则,一个区委及纪检、组织、宣传部门不会联手打造这样的一出戏。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以艺术的标准来解读这部戏。

  演出结束后,有观众提出,林则徐禁烟天下皆知,为什么还要写在良乡禁烟?我觉得此言差矣。我们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朝廷再不禁烟,国家就将亡种亡国了。在电影《林则徐》中,我们看到的是虎门销烟,其实在当时抽大烟已经不仅在南方,即使在京城也是随处可见了。抽大烟是表面的,深层问题是清政府面对世界的列强崛起仍然无动于衷,或者说还在以老大自居。林则徐也绝非一切排外之人,有文字记载,在虎门禁烟期间,他非常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了多种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看这部戏时我就想,要是编剧能够把林则徐苦心研读外国书籍的情节加进去,这部戏的分量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还是那句话,对称固然是一种美,非对称同样创造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