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从《桃李梅新传》到《站醒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9日09: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常雅维

  “祖宗的家法传当代,长白山下有醒台,醒脑醒心明好歹,辨是辨非辨黑白……”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内,《站醒台》的演出刚刚散场,一群观众哼着戏涌进后台,纷纷抢着表达对刚刚演出的这场吉剧的看法:“充满正能量,很好看!”

  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说:“《站醒台》历时五年,几度易名,每一次改动都上一个台阶,目前是吉剧冲刺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重点剧目。”

  “醒台”唤回传统美德

  舞台上充满萨满风情的音乐响起,一块刻有“醒台”大字的巨石立在“皇家鹿苑”的村口,关母和老鹿叔一边敲着萨满鼓,一边用吉剧特有的唱腔呼唤给鹿茸注水的村民站上“醒台”自省认错。

  “这部戏的许多情节几度让我在演出中流泪。” 饰演雅梅的青年演员刘杨走下舞台,但情绪还在戏中。她说:“诚信、自省、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剧中的造假村民最终在醒台前认错,让传统美德又回归了。”

  北京市民穆淑萍女士看完《站醒台》后深有感触:“这部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是对当今社会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的抨击,下次演出我一定要让孩子也来看看。”

  精品是反复磨出来的

  “接手绢时两手要一上一下,这样才能拿稳。”在《站醒台》的排练现场,吉林省戏曲剧院副院长马世杰在示范指导群众演员时这样说。在进京展演前的两个月,剧团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

  老艺术顾问仉俊芬介绍:“吉剧《桃李梅》是经典保留剧目,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驻场演出,为吉林争得了‘戏剧大省’的美誉。《站醒台》最初叫《桃李梅新传》,后来人物剧情都在不断地修改凝练,姐妹三人的故事变成了老母亲和姐妹两人。”

  导演李文国则讲述了剧目一路发展的历程:“《桃李梅新传》自2010年创排以来,多次邀请专家把脉,从《桃李梅新传》到《鹿乡三姐妹》、《鹿乡姐妹》、《鹿乡女人》、《站醒台》五次易名,前后七次大改,小改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目标就是要打造新时期吉剧的精品剧目。”

  排练现场,重感冒的梁学华哑着嗓子唱不出来,只能用手比划;扮演王二蔫的演员王昊天犯了痛风病,单脚跳着排练……演员们都说打磨剧目的过程更是磨炼人的过程。

  出戏出人才,为吉剧造血

  “振兴吉剧既要出戏又要出人才,我们在剧目上的原则是每年复排一部、移植一部、创新一部;人才战略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说。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应届毕业生与吉林省戏曲剧院进行了交流演出,上海方带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群看过《站醒台》之后惊喜地说:“吉剧艺术的软硬件建设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留在这里工作,将非常有前景。”倪茂才表示,他们将引进一批人才,“关于人才建设,引进是输血,能够缓解吉林戏剧人才短缺的问题;但只有造血,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林省戏曲剧院已经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开设了“中国戏曲学院吉剧班”,并在吉林设立“中国戏曲学院人才培养基地”。他们还要把优秀吉剧人才送到中国戏曲学院深造,目前已有包括《站醒台》女主演刘杨在内的13人通过了初试。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谈到吉剧的未来充满信心:“吉剧作为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种,应该得到更多的扶持,培养优秀的吉剧人才也将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份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