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写意俞胜利:从作家到金牌制片人(田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8日09: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田 林

  如果谈及作家与制片人,前者仅以文字的个性便可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制片人需要担当的就太多了。这种庞杂繁复之多,不仅关乎投资的运用,以及开机前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最初那一刻,制片人的自身素养已然决定了结果是否精彩。就此,业内人士曾为《大宅门》总制片人俞胜利作出过如此评价:“俞胜利其电视剧艺术的高度,源自他作家的素养。近些年总是有人说,中国影视界不缺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就缺好的具备高文学艺术修养的制片人。” 此话并非虚言,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大量影视剧生产过程中,制片人的文学艺术素养又是多么的重要。

  俞胜利推出的忧患感极强的《天下粮仓》,创下央视开年之作首日播出11.20%的收视率纪录;《大宋提刑官》创下连续4周超过央视《新闻联播》的收视纪录;《卧薪尝胆》不仅获得了第二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大奖,还获得第47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4项提名;及至《李小龙传奇》的播出,收视率高达14.53%,而且4项收视指标均创2002年至今的央视电视剧收视纪录,并以发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好成绩,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的标杆式作品。但俞胜利的脚步到此并未终止,2012年8月,《穆桂英挂帅》在地方卫视、地面台、台湾中视等获得8项第一名后,被央视重金购回,在非黄金档播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佳绩。据相关部门统计,自2001年以来,国内10年收视排行榜前6名的电视剧,俞胜利的作品竟然独占3部。

  面对这些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俞胜利既是作家也是制片人,体现的已是同一文化双重身份的组合,而其成绩的背后,更是作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始终在给予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影视市场旌旗猎猎的今天,方能自觉地在思想性、艺术性与受众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如同灵魂的舞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俞胜利已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钟山》《作家》等期刊发表了大量颇具反响的中短篇小说。此后俞胜利的小说集《亮眼》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后来《亮眼》与俞胜利另一篇作品《老六》被刘恒共同改编为电影《杀戒》。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说,作为制片人的俞胜利,所有影视作品均未放弃对文学的体悟,也深知惟有把艺术放在经典作品的平台去比较,才会以看似的普通见出非凡的光芒,而这种骨子里高超温和的大气象,既来自多年对天资的磨砺,也来自那盏高悬的艺术明灯。正是这盏明灯,在成为一个人精神境地终极关怀的同时,也使得俞胜利推出一系列颇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艺术与科学一样,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难体现的是既有较高的收视率和艺术性,又有相对的文化影响。面对当下这个拜物异化的时代,经典作品的产生既要求制片人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也需要能够敏感发现市场给出的暗示。感性丰富、理性鲜明的俞胜利,审美艺术观并非以文学之虚缓解生活之虚妄,而是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态度出发,在时代变迁沉淀的历史与现代感中,以决不妥协的自信毫无功利地坚守着文艺工作者的价值,那种没有傲气却有傲骨,憎爱分明绝不跟风媚俗的气质,已经成为其艺术人生最重要的底线。一向低调的俞胜利,更多时间里愿意独自安静地读书,潜心研究剧本的选题,或心无旁骛地温习书法、弹钢琴,就在这淡然超脱的定力里,惟有你走近他,才会发现这个面容平静的人,已然生活在另一个带有宗教情怀的哲学高度——仅凭如此一颗面对艺术顶礼膜拜的心,其在影视界被交口称赞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并非要求诸多制片人都是作家,但至少作家的认知会提供更高的艺术品位和广阔的视野。俞胜利的成功告诉我们,制片人自身素养势必会影响影视剧选题与创作理念。在影视市场面对国际竞争进入快车道的今天,我们若能自觉实现自身文化的提升,一定会生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也相信惟有更多优秀的制片人,才会为影视产业走向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