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大格局”下的个人书写——评《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类成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8日09: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类成云

  对于从事电影相关研究的人来讲,这一过程并不像光影呈现出来的曼妙姿态般的诱人,它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为之努力、付出,需要研究者呕心沥血,需 要研究者将个人书写融入集体记忆中保存下来,更需要研究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大格局”意识,在电影发展中完成自己书写历史痕迹的使命。《博影而思》就是这 样的一部研究著作。它是饶曙光30多年来对电影、电影史和电影产业发展个人记忆的学术化和历史化地呈现。书中既有电影的爱恨情仇,也有电影产业的蓬勃发 展,更包含了电影历史的波诡云谲。这些既是作者个人的学术记忆,更是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集体记忆。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恰恰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完成洗尽铅 华呈素姿的蜕变过程。

  为了让读者看到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该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这样,读者从作 者对《劳工之爱情》《太太万岁》《老井》《黑炮事件》《无极》《建国大业》等影片所做的批评中看到中国电影发展的简史,在对电影创作的分析中看到中国电影 艺术的发展之路,更在对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状况的分析中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市场发展的艰难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电影研究也一样,观而不思则迷。尤其是饶曙光高达8000多部影片的阅读量足以让他成为一个电影资源库,博影而思让他具 备了洞悉电影、电影市场、电影产业,甚至是电影史发展状况和问题的能力,成就了他从影片到市场、从市场到产业、从产业到战略的学术辐射能力。所以,我们能 够从书中看到作者对各个方面都有涉猎,能够提出他鞭辟入里的观点和建议,甚至能够对中国电影产业战略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正如他对《建国大业》的三 点总结,言简意赅却包含美学、批评学、心理学、艺术文化学以及经济学的诸多知识和领域,准确而精辟;在对喜剧、军事题材影片进行论述时展现出他立足现实的 准确分析能力;在对深化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方面更是显示了一个资深学者所具备的洞若观火能力。也因此,书中的很多问题和观点才能够解释得清楚、论证得合理、 总结得高屋建瓴。

  其实,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伴随着电影人对电影、电影产业的分析和研究。从张石川和郑正秋对电影功能的争执与讨论,到“左翼电影运动”,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发展的每一步,都有电影人的思考与讨论在其中,是他们深思熟虑地考虑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才有了我们当下电影的繁荣发展。体现在 学术研究界则是学者们正确地对当下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关注和研究,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 章《当前电影理论的两个走向》中,强调了“自1985年以来,电影理论开始走向更加完善和自觉,这首先表现在重视和强调电影‘本体论’研究的同时也开始重 视和强调对电影‘观众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提出要学科化理论与实用性理论的“离婚”,理论与批评的“离婚”。时隔30年,尽管现在电影产业的繁荣已经盖 过了电影理论研究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理论研究仍然在作者提出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上发展,而且,不但理论界重视“观众心理学”的研究, 产业界在最近几年更是注重观众心理学的研究,因为这和电影票房息息相关。而学科化理论和实用性理论的发展更是应了文中“离婚”的预言,两者在不同的轨道上 并行发展,也造就了当下理论发展的大方向。

  这种分析和研究是深入肌理地深层次剖析,当一些隐藏的事实被作者慢条斯理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往往极具冲击力。书中,自始至终贯彻着作者对电影、 电影产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剖。电影该采用何种创作态度和批评态度及方式?电影产业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该如何“走出去”?国产电影的历史使命和道德使命 是什么?少数民族电影的出路在哪里,该如何应对当下的窘境?所有这些,都是他在长达30多年对电影的关注和研究中看到的现象和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 析。这些答案和对问题的解读以强大的学术和思想冲击力冲击着笔者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逻辑。与其说阅读该书是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必要的理论史学知识,不如说 是在原有知识架构和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检视自己的学术漏洞和重新建设内心的学术体系,是查漏补缺,更是醍醐灌顶。

  笔者推荐《博影而思》,但并不想过度“吹捧”,因为书和作者的状况都是大家触手可及的。恰恰是因为该书和作者的状况正好符合了笔者最近的思考: 一个人的“格局”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在笔者看来,作者文章、观点固然来源于他对史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但更多地是来自于他长久的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大 格局”。这种“大格局”既有他的知识结构,也有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在他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下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意识,能够着眼于未 来长远,统观大局,切中要害。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格局”意识的觉醒和演变,从早期集中于电影本体的电影批评,渐渐发展到融合文艺美学、文化批评等理 论的艺术性批评,再到将“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战略,作者的思考从点到 面,意识从浅到深,格局从小到大,气质从弱到强。其中,很多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读起来仍具有现实针对性,一点也不“过时”,显 现出了作者极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把握,以及深刻的历史穿透力。笔者不敢说对其著作有多深的研究,却能明显地从中感觉到他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逐渐变 化,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大气。

  现在,饶曙光正带领他的团队忙碌在书写《中国电影通史》的道路上。偶尔想起,如果没有这样大的格局,恐怕他也不会想到要完成《中国电影通史》这一重大史学课题。一个人是否有“大格局”意识,确实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