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评论为何难以介入网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2日13:20 来源:文学报

  网络文学研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与反思。首先,不熟悉作家作品,表现出对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的隔膜;其次,宏观笼统的分析较多,深入具体的研究较少;第三,本质主义的研究思维比较突出;第四,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网络文学,特别是各商业读书网站上以生产“快感”为核心的“爽文”,通过网络连载、书籍出版、游戏与影视改编,已经成为在网络空间与日常生活中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文学、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国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笔者以“网络文学”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大致搜索了一下,共查到两千多篇论文,其中有七篇是博士论文,除此之外,已经出版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也有四十部左右。尽管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总体来看,网络文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与反思。

  从总体来看,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不熟悉作家作品,表现出对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的隔膜。

  从一些研究者的论述来看,不少研究者明显表现出对网络写手、作品的不熟悉,对写手、读者之间惯常使用的网络术语不熟悉、对网络文化不熟悉。举例来说,一些研究者对一些网络上流行的基本的术语(如“YY”、 “爽文”、“小白文”等)、对一些小说类型的区分(如玄幻与奇幻之间的区别等),以及对网络文学的写作套路与程式都不是很清楚。在论述中所举的例证要么仍停留于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的一些写手与作品,要么随意选择一些当下的写手与作品,不清楚当下网络文学界中哪些是重点写手、哪些是重点作品,也很难从源头上搞清楚一种写作潮流的来龙去脉。这种研究局面的形成,客观上与网络文学的作品数量庞大、作品篇幅过长有关系,研究者需要花较多时间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遴选与批评,而主观上则主要是研究者潜在的对网络文学的歧视心态,不愿意去花时间去认真研读文本。

  其次,宏观笼统的分析较多,深入具体的研究较少

  目前的研究多为宏观泛化的分析而缺少深入具体的研究。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理论先行”。不是立足于对大量网络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喜欢借用各种后现代文化理论、媒介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直接去“套”网络文学,喜欢采用一些“大词”来概括网络文学。如对网络文学特征的分析,常用的词是消解中心、自由性、民间性、狂欢化、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等等,实际上这些研究结论与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契合,相反,它们不但具有简单化、概念化的弊病,而且呈现出趋同性、相似性与重复性。二是常常把网络文学作为一个笼统的整体来进行研究,而不是把网络文学细分。实际上,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是非常笼统的,但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相当复杂的,有各商业读书网站上的“爽文”、有各诗歌论坛的诗歌写作等所谓“纯文学”,有各论坛的纪实型文学,有一些小众的亚文化群体的作品,也有各种段子、帖子构成的“新语体”……研究者应该更多地把这些不同的网络文学类型分开来研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以避免研究结论的大而无当。

  第三,本质主义的研究思维比较突出

  不少研究者对网络文学的审视与分析在潜意识中仍奉行本质主义观点,坚持传统文学观念,习惯于用大众文学、商业文学的思维模式去定位、理解当前的网络文学,从而让思维框架始终限制在固有的观念之内,很难发现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质,很难深入理解一些新生的网络文学现象。举例来说,主流网络文学又称为“爽文”,它在写作上强调“代入感”,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YY”与阅读快感,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把网络文学这种全面的快感生产简单地称之为媚俗,相反,这可能正是数字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文学类型,因为网络媒介前所未有地突出了读者在文本生产与消费中的重要性,网络媒介提供了读者群聚在一起“追文”、互动的空间,而阅读快感的生产与消费正在于这个追文、互动的“过程”。这种全面面向读者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性”可能意味着文学在数字时代的某种转型。

  比如说,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穿越小说就逐渐走红,近几年还深刻地影响了影视剧的改编与制作。如何客观地分析这一现象?网络穿越小说的核心在于它要保证穿越者在知识、技能、“三观”上的优势,从而让穿越者能够成为异时空中的强者,穿越小说的这种写作套路,显然与网络特性有关,它是文学进入网络时代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写作技巧。一方面,网络空间提供了与现实社会相区分的另一空间的出现,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提供了角色扮演,体验别样人生、弥补现实缺憾的可能。这两者及其身份认同机制,正与穿越小说的深层结构一致。换句话说,“穿越”这种手法,正是网络媒介带来的叙事技巧的某种变化。总之,我们不能用各种本质主义观点先在地“肢解”网络文学这一“实在界”,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理解、“还原”与阐释网络文学的各种特征、各种写作潮流。

  第四,在研究中未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作为网络文学研究者,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似乎普遍漠视了这一点。既对网络文化不熟悉,同时也未能介入网络发言,更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充分挖掘网络媒介给文学带来转型与新变的潜能。

  为了寻求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突破,在笔者看来,研究者应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究者要“泡”在网络上,尽可能地熟悉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研究者不仅要熟悉写手、作品、读者,熟悉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且还要尽可能熟悉网络游戏、网络发言、网络交往等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研究者应该如同写手、读者一样,成为一个“网虫”,成为一个网络的土著居民,否则,我们对网络文学就仍然比较隔膜,得出的就只能是宏观的、大而无当的、本质主义的结论。

  二、介入网络,开展“现场”的文学批评。网络文学研究群体应成立一个相关的网络论坛,关注当下的网络写手、作品,发表适时的、现场的评论与研究,改变当下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隔裂的局面。我们经常说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但这种“失语”,主要指专业批评家的失语,相比网络上网友铺天盖地的评论,专业批评家并未介入网络。在笔者看来,这个任务应该由网络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力争把这个论坛办成一个重要的、对网络文学产生影响力的论坛。

  三、中国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很少有国家有像中国如此繁荣的网络文学,我们应该重视中国网络文学,既通过研究、批评促进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与西方学者展开对话;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向西方学者学习,充分发掘网络给文学带来转型与新变的潜能,尝试一些前沿的、先锋性的超文本文学实验。

  (黎杨全,作者系西南大学讲师,著有《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转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