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孟繁华:用宽阔的眼光看待高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0日10:29 来源:北京晨报 周怀宗
  孟繁华:著名教学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孟繁华:著名教学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高考依旧是这个社会中最公平的领域,没有之一。然而,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是不是真的完成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不是更有利于人的培养?这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孟繁华说:“反复的训练,尽可能地少出错,这是考高分的必要前提,而科学的发展,恰恰是在不断的纠错中前进的,不犯错,最终的结果是抑制人的创造力,抑制人的想像力。”

  数理化必不可少

  北京晨报: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学的数理化,只在高考有用,高考之后就大多数人都忘掉了,是否真的没有用?

  孟繁华:学完了、考完了就忘掉、丢掉了,因此不少人觉得我们在中学学了很多没用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首先,人类文明的积累过程中,数理化的作用非常重要。科学的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东西看似古老,看似用处不大,但实际上不可缺少。比如说计算机、手机,更新速度很快,几年就是一代,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具备了前面的基础,才有后来的发展。

  北京晨报:大多数人并不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对他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孟繁华:当然有用。这些基础的东西,对建构一个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乃至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培育了人的科学文明素养,崇尚科学的观念,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件事情,你未必会用到哪一个数学公式,但是它所建立的逻辑思维却渗透在你的每一次思考、每一个动作之中。

  对知识的追求影响创新

  北京晨报:为什么许多人会以为自己忘掉了呢?甚至不具备谈论这些的能力呢?

  孟繁华:感觉自己忘掉,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对某个领域的强烈追求乃至热爱,就会这样。所以我们说创新其实就是培养对基础的兴趣和热爱,只有有了追求和热爱,才能在某个领域中做出杰出的成就。但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有强烈的追求和热爱,它总是会集中在某一个方面,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一个把工作当做谋生的人,不可能做得多好,而热爱这个工作,把它当做事业的人,不必担心,他自然就能做得非常好。

  北京晨报:这是不是和中学教学乃至高考全面考查的标准相矛盾呢?

  孟繁华:也未必如此。基础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所教给学生的,是人类文明中基础性的东西。比如说牛顿三大定律,一个人可能会忘掉三大定律是怎么表述的,也可能会忘掉三大定律的顺序,甚至忘掉计算的公式,给他一个题目,他不会计算。但是他会忘掉万有引力吗?会忘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吗?这些框架性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忘。甚至反过来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如果他不知道万有引力,会是什么状况?

  实用主义的误区

  北京晨报:不少人认为学习能够用得着的东西可能更好,您怎么看?

  孟繁华: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按照这种说法,直接进行职业教育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都不需要了。一个人想修汽车,那就直接学修汽车就成。这样一来,什么发明创造,自然就都不用谈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职业教育显然是不成的。社会总体的教育水准决定这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比如开放之前,大部分人只有小学教育水准,那个时代的创造力究竟如何,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不是说教育水准高就一定创造力强,也有很多人没受过教育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至少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受教育水准高的人,更具备创造力。

  北京晨报: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多学一些有用的技能是否更好?

  孟繁华:也不是这样。人类最丰富、最深厚的文明成果不学,还能学什么呢?去学拧螺丝,这当然可以,一个人可以一辈子拧螺丝,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但是还有一个家庭教育、传承的问题,你传承给孩子什么呢?也传给他拧螺丝?就这么一代一代地拧螺丝拧下去?

  更全面的理解教育

  北京晨报:对于中学教育争议如此多,应该如何去理解它呢?

  孟繁华:对教育的理解应该全面。教育的功能,第一,它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人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又是什么?我在社会中又是什么样的存在?通过教育认识人,认知自我。其二,它启迪人的精神世界,人必须有一种精神追求,大处可以奉献社会,从个体来说也是满足自我的需要,没有了精神追求,只剩下物质,人和其他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北京晨报:这种自我满足是精神性的?

  孟繁华:是的。其三才是建构人的生存方式,包括培养一个人生存的能力,比如说学习技能,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谋生。这三个功能是一体的,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综合起来衡量。所以说,实用主义固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只有实用的技能,教育的功能显然是不完整的。

  高考指挥棒下的歧途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现在的高考,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否完成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呢?

  孟繁华:其实是有许多问题的。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反复地训练、避免少出错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考高分,才能考上大学,才能进更好的学校。但实际上,科学发展的规律,正是在不断的纠错中前进。假如不允许犯错,也就抑制了人的创造力、想像力。

  北京晨报:这样的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呢?

  孟繁华:这其实正是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当然,随着大学入学率的提高,随着大学水准的提升,这个矛盾所造成的压力有所缓解,比如说现在至少不再那么渲染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了,名校当然好,师资力量强大,教育资源更加丰裕,学术气氛更浓厚等,但要进名校,就要考更高的分,就要更多的训练,更少的出错。显然,从普遍性来说,训练更多更熟练,更准确,那么创造力想像力就更少。

  高考测不出潜能

  北京晨报:作为选拨大学生的考试,有人认为高考刻板,考试内容用处不大,也有人认为高考仍旧是最公平的领域,在您看来,究竟如何?

  孟繁华:高考是社会最公平的领域,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评价,没有错。但是在教育学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为了开发人的潜能,而现有的高考测试,并不能测出一个人的真正潜能,只能测出他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拔出来的可能是对知识掌握最熟练的,但未必是最有潜能的。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测出潜能呢?

  孟繁华:目前来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自主招生、面试等,这些个性化的方式,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同样一所学校,两个学生面试,被问的问题可能不一样,那么学生就会有疑问,为什么问他的是那个而问我的是这个。所以,目前来说,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测试潜能的方式。

  高考是社会性现象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让高考更加合理,选拔出更多真正有潜能有创造力的人呢?

  孟繁华:高考是社会性的现象,它的问题也是诸多社会问题会合和交织之处。就好像长江的入海口,你很难说清楚那里的水究竟是海水,还是河水?更不用说它是从哪一条支流会合进来的。所以应该用宽阔的眼光去看待高考,看待当前的中学教育,不能用一个道理去反对另外一个道理,不能用小道理去反对大道理。实际上很多人抓住一个道理,由此而反对其他的一切道理,这样的观点和眼光都不够宽阔。

  北京晨报:很难有什么方法去改变高考指挥棒?

  孟繁华:任重而道远,也许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可能会慢慢变得更好,比如说基础教育中,随着大量的资源投入,择校的问题不再那么严重了,虽然依旧还有,但至少比以前少了。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永远都有张力,根本性地解决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而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注意使张力不要过大,不要崩断了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