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上个世纪,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天然具备国家意识形态的精神附着,包含高端思想的必要呈现,涌现出《上甘岭》 《淮海战役》等一批振奋人心的电影。没有军事题材的支持和创作,一个国家电影的完整性和历史记忆将有缺憾。近年来,由于社会背景因素和电影市场因素,军事题材电影自《集结号》之后就鲜有作品问世。日前上映的电影《近距离击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年轻调查员调查战争极端情境下一位高级将领的死亡之谜,突出表现了英雄们的牺牲精神与信仰坚守,以及战争对人的影响,从而激发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近距离击杀》定位于战争悬疑类型,把国家形象的类型化处理与悬疑元素融合,采用“罗生门”式的悬疑片结构,通过调查四位战争幸存者,深刻表现了军事题材电影的魅力之要——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敬。影片中警卫连幸存者对信仰的坚守,正是当前社会急需的精神。 《近距离击杀》所呈现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这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美国梦”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而是表现了英雄群体形象——没有经历战争的人无法明白战争的残酷,每一位参加战争的人都是英雄。
影片的价值观可圈可点,也是一部传统主旋律电影向市场类型片转变的有益探索。本片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与传统线性叙事相比,非线性叙事“在叙事时间中自由跳跃,事件在真实和不真实间游移” ,加上倒叙、插叙的回忆型叙事技巧,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描述,使得电影立体全面,从多个侧面来拼接事实真相。
《近距离击杀》适用于当代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影片折射的人性挣扎在悬疑情境中充满力量。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紧促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的关系是否超出了可以自我掌控的范围。家庭、社会、人际交往圈的本质都有着“罗生门”的洋葱式关联,影片正是在战争背景下探讨这一尖锐话题。战争只不过是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典型,而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实则是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到又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人在受到生存威胁时很难判断瞬间决定的合理性,而《近距离击杀》所透露的气质是求生中回归的最平和状态。“存活第一”的人类本能在战争问题里并不存在对错,中国战争类型电影大多强调舍己为人的牺牲光环,很少有敢于直击个体“唯生命是从”的案例,所以本片的角度突破了国内战争影史的人性新观。年轻气盛的调查员搜集老战友的“作案证据” ,加上四个幸存战友满腹伤痕的灵魂。即使背叛与较量,却都以生命为重,激发着人性本真。
与目前一些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走秀造型”等异化元素不同, 《近距离击杀》在悬疑直线的推动下踏实抽剥人性弱点,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地往前推进故事发展,呈现的角色是接地气、讲义气、有信仰的。首先,这部电影传播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把抗战宏大叙事与个人内心价值斗争有力结合,展示人间真情,用独特的镜头弘扬爱国精神,凝聚爱国力量,体现了“英雄”坚守承诺与心灵纯净。影片用个性化体现主旋律,以爱国主义贯穿全剧,其昂扬的艺术内涵也成为影片在观众中传播的力量源泉。
其次,影片用1 / 4的篇幅描绘战争场面,贴近历史真实,生动刻画了当年战争的残酷性和真实性,营造战争气氛,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又以点滴的叙事刻画人物心理挣扎,成为战争题材作品中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成功典范。剧中以白描和特写交替的手法,生动、真实地刻画了主要人物,让情节更丰满,环境更逼真。在人物语言上,注重不同角色的特色,面部、肢体语言多位一体地进行形象刻画,不仅栩栩如生,还颇具艺术性和代表性。画面中黑白与彩色的自然切换,在视觉上拉近了观众与情节、人物、环境的距离,由色彩变化而进行的时空转换自然清新,不留痕迹。镜头的运动,远景近景的结合,动与静物的鲜明对比,让影片在矛盾中展现层次。
《近距离击杀》将亲历战争的人们对待战争的心理变化、百感交集的复杂伤痛,用细腻的笔触,启迪我们要继承先烈的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快速发展经济的今天要坚守信仰。正如国防大学刘明福教授出版了一本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高度关注的书,就叫《中国梦》 ,他认为中国在和强国的竞争中,中国必胜。同时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信仰的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