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舞蹈诗的艺术力量——看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吕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9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吕艺生

  《沉沉的厝里情》四场一序,11个舞段,借一位离乡游子吟述了闽南妇女阿月的故事:这位自幼在木偶艺术熏陶下长大的女孩儿,嫁给了发小阿明,生子后丈夫阿明出海一去不归。阿月在老厝里守候了一辈子,最后化作一句留在心底的呼喊:回家……

  整部舞蹈诗在艺术的表现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浓郁的闽南风、海峡情,隐含着对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呼唤,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观众看得潸然泪下,这实在是舞蹈演出罕见的现象。依我看,它的成功至少有如下几点。

  其一,艺术表现的真情实感。乡情乡恋的题材决定了这部舞蹈诗的现实主义定位,讲究情感的真实,走真善美的路。它遵循人人都理解的生活逻辑,在平 缓的时间顺序中,在惯常的民俗艺术活动中,穿插进许多真实而朴素的生活细节,编排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舞蹈段落,让观众在自然的民俗乡情里,品味了沉沉的乡 情,与演员共同经历了一次既真且善又美的情感体验。

  艺术化的“真情实感”是拨动观众心弦的那只手。“等待”、“回家”本是平常,但艺术化的“真实情感”却在“平常”中呈现出经年回荡于心底的,咀 嚼了人生百味的“深情”。它既是日常的“真情实感”,又超越了日常,凝聚了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与哲思,于“真实”之上更有一番直指人心的深沉。

  其二,合理巧妙地运用民俗艺术。《沉沉的厝里情》的编导巧妙地运用了闽南许多独特的戏曲和民俗艺术,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一场《乡趣》中观赏的是 福建著名的布袋木偶戏。舞蹈诗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而是让男女主人公生活在木偶中,两人对木偶的爱让他们“青梅”时代的情窦初开,木偶的拟人化,让人形以 高甲戏的动态穿插于他们中间,最后成为他们爱情的牵线人。这些艺术的编创让观众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拍胸舞”是福建著名的民俗舞蹈,但因素材有限,多年未能出现理想的舞台呈现。《沉沉的厝里情》把它当作全戏的主题动作,从序中就开始出现。到 第二场《良辰锦时》舞段《喜宴欢会》阿月与阿明成亲时,“拍胸舞”再次出现,形成了欢舞的热烈场面。加上汇总在这一场面中的各种民俗象征物:甘蔗的甜甜蜜 蜜、猪脚的顺顺利利、以及赞美勤劳的“火鼎公婆”、铺红毡、过火盆等,让婚庆充满欢乐与吉祥。第三场中的《船歌》又一次运用“拍胸舞”元素,表现了渔家人 在造船中的热情与智慧。

  其三,精彩舞段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一部优秀的舞蹈诗不仅要有好的结构,还要有好舞段的支撑。这部舞蹈诗好舞段居然可以达到半数以上。

  最为丰满的是第三场,共4个舞段,段段精彩。小女孩儿嬉闹玩耍中学织网的《网织》充满了戏剧性和生活色彩;而在强烈节奏中,男人们抱着木头跳起 强悍的《船歌》,豪放风趣富有活力。在阿月手捧那盛酒的碗望着远去丈夫的背景下,出现了女子群舞《拾海》,闽南特有的“鱼谚”和忧伤的歌声配合着极其简约 的动作,表现了拾海妇女们心中的牵挂。最后当她们抬起希望的头时,是在传达对新生命和对未来的憧憬。

  舞蹈诗的编排遵循着男与女、群与单、独与双、快与慢、喜与忧的规律,对比鲜明,张弛有致,一切布局都为最后“回家”的呼喊做铺垫,有序有意的安排显现了编导的创意。

  尤其是最后一场高潮的到来,编导先安排了老年阿月的独舞。从一般观念上让老太婆独舞,似不符舞蹈美学原则,然而,编导却将老年独舞与双人舞放在 全戏最关键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直不起腰却在为人们送茶的阿月,她终生没有忘记她思念的人,她无论出现在林荫树下,在房前屋后,还是在石板路上,在乡里各 处都有她心中那个阿明的影子……编导让她与阿明穿梭在移动的房舍之间,那些具有闽南特征的影壁、翘檐、屋脊,像是有意在捉弄他们……然而,观众知道那是老 阿月的思绪。在这样大段的独舞与双人舞中,观众情随影至,为衔接最后的高潮做了充分准备。

  其四,细节也是舞蹈诗的亮点。《沉沉的厝里情》让人们认识到,舞蹈不是不善于细节,而在于能否处理好细节。比如在第一场中经过木偶的牵线,年轻 的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第一个动作便是阿明拾起木偶戏牌去为正在躲雨的阿月挡雨。这之后每到表现他们二人关系的场景,这个动作和道具就要出现,它既可勾 起美好的回忆,也可让人感受人生的变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