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舞美的理性创作(蔡体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9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蔡体良

  舞台美术的创造需要理性,舞台科技的参与也需要理性,理性,是艺术家自信的表现、成熟的标志。

  舞美的理性创作

  □蔡体良

  戏剧艺术的创造是一项综合艺术的创造工程,舞台美术就是舞台艺术整体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美术自身也是综合艺术(含舞台设计、制景、灯光、音效、服、道、化等)。无论是戏剧演出整体,还是舞台美术,它们都离不开舞台。

  舞台美术是为戏剧整体演出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艺术的外部形象、视觉形象。但它必须为表演者提供一个立足的平台,一个容纳的空间,这就是舞 台。它可以抛开戏剧的其他种种因素,没有舞台的这样的一个场所,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舞台美术创作与舞台之间是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关系。要演戏,哪怕再 简陋,也得有空间,有个“台”的概念。反过来说,如果无表演者参与,也形成不了“舞台”的概念。因而,舞台美术与舞台都是非常艺术化的创造,也是非常物质 化的创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观众审美在变化,务必要求舞台美术创造也要进步、创新、变化,要与时俱进。它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创造力,也得依赖、应用 各种创造力量、各种因素“为我所用”,尤其是舞台科技的手段,它的介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舞美创造达到多元化。近30多年以来,舞台美术的创作已迈上了 多元化的征程,已使舞台原有本身的样式、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当前的舞台,似乎仍满足不了舞台多元化的需求,仍制约着舞台艺术的创造和创新,仍难 以痛快地迈入艺术市场的门槛。 它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舞台美术家的责任,还是出在舞台科技家的身上?这里,我只表述自己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无论是舞台美术,还是舞台科技,尚缺乏 艺术创作的理性,也缺乏科技投入的理性。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它的基本规律,舞美创作也不例外。舞台美术家与任何艺术家一样,需要创作激情、创作勇气,需要破墙推框。刻板地固守,抱 着传统不放不行;弄得太另类、太前卫,老想去颠覆、去解构,那也是行不通的。艺术家个性太强,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谁会跟你合作?更何况舞台艺术是整体的 艺术,要与导演共识、同步,要为演出者提供最佳的舞台空间和样式。我认为舞美创作也要有守得住的底线。话剧、歌舞、戏曲,它们的舞台需求、舞台语言,有共 同之处,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应创造出不同的演出风格。

  近20年来,我观看过各种剧种(剧目)和各种剧场舞台上的演出。凡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或获得成功、成熟的作品,多数是比较遵守艺术规矩的、比较 理性的创作。例如,近期看的北京京剧院的《屈原》,和半年之前在伦敦看过的一台戏《战马》。它们的景观创作,有一点是共性的,都十分理性地投入,各自都寻 求到了自己舞台样式的虚实观,找到了自己文化的文脉,表现了自己的创造精神。

  舞台美术创作,宛如是在舞台上“盖楼”,与现实中的建筑师一样,整个创作的过程是系统工程,是循序渐进的。舞台美术家和建筑设计家们的创作,可 以天马行空,想入非非,但终究要落实在实处,落在地面上,或落在舞台上。没有理性化的一步一步推进,只是纸上谈兵,并不是舞美创作的终极目标。

  我例举舞台演出中所出现的“大制作”的现象,其中的一个结症就是背离艺术创作的理性。在14年之前,我曾发表了《舞台演出“豪华版”质疑》等文 章,主要是针对当时已开始出现的这种现象。当时,我还是有所保留地只点了几出戏的名字,并用较为温柔的口吻写道:“这类热衷于舞台艺术豪华版的制作,贵族 化操作倾向,甚至还有继续在竞相效仿的,我遗憾地认为,能闻得一股矫情的媚俗的气味,既不完全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有违于当今文化生存的现实‘国 情’。”其实当时实情还要更严重一些。后来又呈现出不可收住之势。譬如近几年关于LED的应用,一哄而上,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常常看到我们的舞台上陷入“悖论”的怪圈。创作了“无与伦比”的同时,也堆积出不协调的“无与伦比”的垃圾。浮躁、重复、奢侈、或土豪化盲目的投入,无谓的攀比、矫情的颠覆和打着“创新”旗号的解构。浪费了我们很宝贵的、也是有限的文化资源,是需要警醒的。

  我对大制作不抱任何偏见。但不能以投入多少去论艺术的成败、高下。作为舞台艺术创造,应该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绝不能囫囵吞枣,一概照搬或一概 排斥,形成一种创作的定势、一个固定模式,更不能产生非理性化的导向。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都可用简单的杠杆来衡量:一是,它是否符合艺术创 作的基本规律;二是,它是否遵守、适应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这才是应抱的理性态度。

  多年来,由于某种大气候的使然而导致的推波助澜,这股以“大制作”为热闹、为方向的声势,似乎有点难以遏制的态势。尤其是一些应景的晚会,一些 迎合评奖的剧目,就做得较离谱,人为的富态、过度的包装,缺乏创作的自律、自信,将大把的钱砸到舞台上,浪费有限的文化资源,制造出一堆艺术垃圾。其结 果,是艺术语言失态、走调、扭曲(这里还只限在艺术的范畴内而言)。如果用当下的标准来说,是土豪们的动作,可以纳入反“四风”之列。因各种因素推波助澜 出现的“大制作”之风,经过各地大量的舞台实践,经过各类文化市场的检验,生命力不强、成功的概率不高,已成现实,能够进入文化市场,能够良性循环,能健 康发展的舞台,更是屈指可数。而这一现象,浪费资源且不论,对本土主创人才、对当地的艺术生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舞台科技的应用,同样也存在着能否理性化参与和投入的问题。当代舞台科技的发展,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它的进步、它的参与、它的应 用,使艺术创造展翅高飞,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捷克舞台设计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预言过:“利用灯光和投影,代替颜料的布景就是未来。”从一 个视角说,科技的魅力,愈来愈展示自己创造的生命力,愈来愈成为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伙伴。

  舞台科技的全方位参与、投入,也是一个系列的、复杂的工程。舞台科技是包罗万象的,声、光、色、形以及机械、材料、器具、控制设备等等。它们并 不完全是高、精、尖的,有的甚至是很大众化的产品。它们在舞台美术创造中,参与是否适度,应用是否到位,舞台效果是否到位,是否使其转化成了艺术元素,同 样也存在着理性的指数,也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方方面面。如演出剧场,舞台设备、设置,是相对固定的硬件;演出时使用的灯光、音响、服饰、道具等是动态性的 软件。对软件艺术化的手段,就属于运用的课题。不同演出的环境、条件,不同演出的剧目和应用的艺术效果,都存在着理性的创造。如何让舞台科技真正为演出服 务、为艺术添彩,乃至为艺术创造打开一扇崭新的艺术窗口,营造更开阔的艺术空间,我想表述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关于剧院(剧场)的建设。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地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很快,但有的地方,为了显示所谓“地标”建筑,过分奢华,贪大求洋。 尤其在舞台上,过分求全,千篇一律,设备求洋,超标设置,非艺术功能放在第一位。存在着舞台功能是为了会议、活动,还是为了观众?市场效应能否形成?文化 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诸多问题。

  舞台建设也要多元化、多功能,可关注的课题很多。概括说,首先,剧场的外部造型、样式需要多样化,要考虑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化的前景。剧院要有 门槛,也可分级。既考虑到社会活动的需求,更要重视观众的需要。其次,舞台设备配置的理性化应考虑到它的经济效应、社会功能、艺术考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平 衡、匹配和互补的最佳性价比。再次,有条件的话,可建造专业化剧场。娱乐性和艺术化的剧场是有所区别的。可尝试建造剧场一条街,大、中、小剧场相配套。如 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剧场若建在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域是很难生存的,也不甚合理。要考虑未来的市场化,搭起演出环境与生存互补的桥梁。最后,剧场建设要向 中型、小型剧场倾斜,同时完备、完善基本设施和功能。要保护传统的舞台(应以改造为主),保护农村的古戏台。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

  二是舞台设备配置及应用。舞台科技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有效、到位地得以发挥。硬件与软件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除了集中表现在舞美的大制作上,还缺乏自己创造性的表现语言,缺乏较高的审美境界,缺乏抵御非艺术因素干扰的能力等。

  当代舞台灯光的创作存在三种“70%现象”,一是70%的舞台灯光创作没有进入艺术创作层面;二是70%的灯光设备、器具应用仅停留在照明功能上;三是70%的舞台资源没有真正使用在艺术自身创作上。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三是演出中应参与的“度”。舞台科技是为舞台创作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任何科技手段的应用,都要用在刀刃上,“点”到即止。科技应用所表现的 语言务必成为演出的语言。我们应当摒弃“戏不够,景来凑”和“景不够,雾来凑”的惰性模式,这类非艺术化的应用,对艺术本身带来的必是无形的伤害。

  因此,对舞台科技的投入,包括各类戏剧场馆的建造,无论硬件也好,软件也罢,都需要实事求是地去考虑、去应用。只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才能发 挥技能,物尽其用。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理性的平台上从舞台美术的角度看舞台科技的参与和应用,使舞台美术和整体的创作日臻完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