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最忆中华——访意大利汉学家贾忆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8日19:42 来源:人民日报 史克栋

  西尔维亚·卡拉曼德雷女士是位地道的意大利人,却有着一个意味深长的中国名字——贾忆华

  。与贾忆华初次见面,是在意大利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蒙泰普尔恰诺市,她与比萨孔子学院合作,在

  这里举办中国意大利国际酒文化研讨会。年过六旬的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向我讲述了她家三

  代人与中国的深厚情缘。

  1953年,6岁的贾忆华随父母来到北京。父亲弗朗科·卡拉曼德雷是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团

  结报》驻华记者,母亲是意大利几家报纸和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她与父母当年住在位于东单米市大

  街的北方饭店。

  虽然在北京生活了仅3年,却在贾忆华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她记得与中国小

  朋友一起嬉戏玩耍的快乐时光:跳皮筋、踢包……老师还给她起了贾忆华这个中文名字。最让她自

  豪的是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年,史家胡同小学只有她一名外国学生,每当看到同学们入队,

  她就十分羡慕,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她曾担心少先队不要外国孩子

  ,当梦想成真时,她激动不已。她在1956年6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正式加入了少先队,

  我们班上共有12名同学加入,老师为我们戴上了红领巾,我们举行了宣誓仪式……”

  1956年,因父亲离任,贾忆华依依不舍地告别北京,随父母回到意大利。高中毕业后她进入罗

  马的中东远东学院学习中文,1974年重返中国,在北京语言学院深造,此后开始翻译中国的文学作

  品。她非常喜欢杨绛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干校六记》《丙午丁未纪事》《隐身衣》《孟婆茶》等

  散文,赞赏杨绛举重若轻的言辞中蕴含沉甸甸的人生哲理。1992年贾忆华写了一篇长文,题为《阿

  丽丝在“文革”岁月中:奇怪呀!越来越奇怪啦!》向意大利读者介绍她所了解的杨绛及其作品。

  随后,翻译出版前述散文,2008年又翻译了杨绛新作《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和第一章。因为

  翻译杨著,贾忆华从1992年开始与杨绛通信,这些书信都被她当宝贝似地珍藏着。2011年她前往北

  京,拜见了年过百岁的杨绛。

  贾忆华现在担任蒙泰普尔恰诺市图书档案馆馆长,这个图书档案馆是以其祖父的名字命名的。

  祖父是一位反法西斯老战士,又是意大利著名法学家、昆虫学教授。1955年秋,曾应中国对外文化

  交流协会邀请,作为意大利参议员率领第一个意大利文化经济代表团访华。祖孙三代机缘巧合地在

  遥远的北京相聚,从而也使他们一家与中国的缘分更加深厚。

  访华归来,祖父在他主办的期刊《桥》上推出一期《今日中国》特刊,特刊的封面上有一条象

  征着中国的龙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祖父认为,龙象征着力量,而蝴蝶象征着优雅、自由,这是

  他对首次访问中国的印象。在这期特刊上,祖父还请中国作家老舍作序,他自己则亲笔撰写评论指

  出:欧洲应该与亚洲平等地就自由问题进行对话。其实当你面对长城时就会发现,那里已经是春回

  大地。

  贾忆华的父亲从北京离任回国后,步入政坛,成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议员。由于怀念在中国的日

  子,上世纪80年代母亲曾重返中国,故地重游。贾忆华为母亲整理出版的自传中,详细记录了她对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赞颂。

  如今,贾忆华经常应邀到意大利各大学介绍中国情况,并积极参与各种中意文化交流活动。祖

  父创作的龙与蝴蝶已成为她组织这些活动的象征。在贾忆华工作的图书档案馆里,开设了一个汉语

  角。这里有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莫言的小说……她说,许多书籍及图片是她祖父和父母捐赠的

  。

  从在北京胡同里玩耍的孩童,到向本国青年们讲述中国变化的汉学家,贾忆华,这个深深眷恋

  着中国的意大利人,还将为中意文化交流贡献更多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