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峰:忆麦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6日09:51 来源:人民日报 王峰

  前几日给住在老家的父母打电话。父亲说,再过几天要割麦了,家里五亩小麦长势不错。我说,五亩可不少啊,我回去几天,别把您累坏了。父亲在电话那头笑了,不用回,现在割麦不累,康麦新(一种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进来,在地头拿口袋接麦粒,再拉回家,可省劲了。我说,这么先进啊。父亲说,你这些年不在家,可不像那时候了。

  那时候?屈指一算,已经有十五六年没干过“割麦”这样的农活了。我的思绪随着电波,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回到了儿时火热的麦收场面。

  中原腹地的那个小小村庄,生我养我的家乡。三国鏖战的故事还在流传。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已然消散,不变的是这一片沃土,我的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冬播夏收。农历五月,金黄的麦田连连绵绵,像金色的海洋包围着一个个村庄。这里是冬小麦的主产区,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现代化农业机械,把麦田里一枝枝成熟的麦穗变成粮仓里一颗颗干净的麦粒,割、打、晒、扬、收,几乎全靠手工完成。麦收时节是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却又最幸福的时段。

  提前半个多月,父亲就会把麦收用的农具找出来,架子车、镰刀、麦叉、木锨、大扫帚,直至装麦子的口袋、捆扎的麻绳、遮雨的塑膜,一样样摆出来,破损的修补,不能再用了就到集市上购置新的。这些农具是一件也不能少,也不能含糊的,少了任何一件,都会让人在麦收中手忙脚乱,甚至影响收成。父亲是干庄稼活的“好把式”,通晓农时农事,娴熟各项农活,他也许不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但却在实实在在地实践着这一道理。

  准备齐了农具,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到麦田看一看,对丰收的渴望随着丰收的即将到来而日益强烈,一年的成果就在眼前了。五月的太阳开始火辣辣了,五月的风开始热乎乎了,原本青翠翠的麦秸麦叶麦穗开始穿上黄澄澄的“黄金甲”了,原本挺立着的麦穗开始弯腰低头了。折枝麦秆,揪枝麦穗,搓出麦粒,牙咬起来硬邦邦紧绷绷的了,似乎都在说,可以了,可以了,收我吧。

  收麦,早不得,更晚不得。五月的天气晴阴不定,一场大雨或者一场大风,就能把待收的成熟麦粒混入泥土,几天的阴雨,未收进粮仓的麦子就会受潮变质甚至长芽,让人痛心得欲哭无泪。在家乡,收麦子叫“抢收”,要赶在坏天气到来之前把成熟的果实“抢”回家。

  开镰!没有通知,没有约定,却不约而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最佳的时候开始收割,一时间乡村里到处都是火热的麦收场面了,麦田里都是忙忙碌碌的人们,道路上都是来来往往拉运的架子车牛车。那时候,收麦时节,初中和小学都要放半个月的假,叫“麦忙假”,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年少的我也拿起镰刀,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劳动。

  麦田是大块的,长长的垄,以少年的眼光看,似乎无边无沿,看不到尽头,让人觉得恐惧,这么大一块地,啥时候才能收割完啊?父亲来到地头,不吭声,掂量着手里的镰刀,找到握起来最舒服的刀柄处。他低下腰,左手揽麦秸中部,右手锋利的镰刀沿麦秸根部,向后轻兜,伴着清脆的“刷”的一声,齐刷刷地割下来,顺势放在身体左后方拧好的扎捆上,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动作……父亲好像是在麦海里畅游,等他抬起身喘口气,已经离地头很远了,身后是整整齐齐的麦茬,和一捆捆麦子。

  那时候,我身材矮小,胳膊瘦弱,镰刀把怎么拿都觉得别扭,挥镰刀的姿势总那么笨拙,锋利的刀锋总觉得还不够锋利,向前推进的速度像蜗牛一样慢。父亲会说,“今天这一垄归你了,割完再吃饭”,也会说“你看地中间那棵树,割到那,树底下凉快”,还会说“这下你知道啥叫粒粒皆辛苦了吧”,更多的时候父亲什么也不说,割完了他的一垄,从田地的那头再割回来,父子俩在田地的中间完成一次次“会师”。

  五月天,艳阳天。人们虽然都戴着麦秆编的草帽,仍挡不住毒龙似的太阳不断喷射的烈焰。为避开高温,乡亲们大都早上四五点就去田里割麦,晨曦中,一顶顶草帽在麦海里起起伏伏,很是有趣。父母亲也是如此,趁着清晨的凉爽到麦田。八点多,奶奶和我把烙好的油馍和稀饭送到地头,父母这才吃饭,也歇口气,再继续干到十点钟,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把麦捆装车拉回麦场。

  从到县城读高中之后,再也没有收过麦,至今已十多年了。但是,我始终不能忘记如针尖般尖锐的麦芒穿透衣服扎在皮肤上的刺痛,不能忘记白花花的太阳不停歇的烤灼,不能忘记父母被麦灰染黑的鼻头和两颊。当然,我也无法忘记父亲看着满登登的麦囤时的满足,没有忘记拾麦穗拾满筐时的喜悦。

  农村、农民、农活,辛苦、满足、幸福,那段生活给我少年的心刻下一生难忘的印记。

  电话那端父亲在亲切地叫我,我猛地回过神,赶快和父亲说话。刹那间我已做了决定:回去几天,和父亲一起收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