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当下影视剧英雄人物塑造的两个问题(罗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4日10:15 来源:光明日报 罗譞

  纵观近些年我国一些影视剧,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形象,他们的意志、能力和品德都出类拔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崇高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但我们也看到,当下一些影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存在着一些问题,其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拔高英雄的意志或能力,使英雄武侠化或科幻化,从而导致英雄形象缺乏真实感与可信性;一是肆意贬低英雄的意志或品德,使英雄鄙俗化,从而导致英雄形象缺乏崇高感与可敬性。

  如在电视剧《一个鬼子都不留》中,抗日英雄、杀猪匠庄继宗能赤手空拳,以一当十,在混战中一拳击中对手要害,把敌人打出三五米远,能一刀一个斩杀敌人。电视剧《抗日奇侠》中,抗日英雄们也个个身怀绝技,可以徒手撕鬼子,还可以飞檐走壁、腾云驾雾。在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抗日英雄孙成海营长本领非凡,他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竟把一架日本飞机打了下来!这些英雄的意志或能力显然是被过分拔高了,脱离生活,缺乏真实感,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欺凌残害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一个人可以凭借弓箭、石头之类的原始武器,甚至仅凭赤手空拳就可以轻易打败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且数量上远超自己的敌人,那么,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研制高科技武器以充实国防力量吗?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作者艺术理论素养的欠缺,即忽视了历史题材影视艺术的特点,没有尊重历史事实,没有遵照生活的逻辑。虽然英雄人物身上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理想和追求,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物,为了成功地塑造出英雄形象,作者必然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虚构、变形、夸张等,使其符合理想化的要求。但是,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别于浪漫型或象征型的文艺作品,它要求在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时,尽可能尊重历史事实,符合生活的逻辑。其二,作者历史观的错误,即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没有写出英雄所赖以产生的典型环境,误将英雄看成是可以脱离人民群众而孤立存在、高高在上的人物。例如,在《一个鬼子都不留》、《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等一些抗日剧中,抗日英雄可以不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只需凭借他们的非凡意志和高超武艺,就可以斩杀敌人,取得胜利。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因为英雄是绝对不能脱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英雄的意志、能力和品德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战的胜利,是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浴血奋战的结果,仅靠少数武侠式的英雄是不可能获得抗战胜利的。其三,作者媚俗大众的思想,即为了迎合、取悦观众的欣赏需求,以娱乐化的心态塑造英雄人物,热衷于塑造一些具有非凡意志和高超能力的人物形象、建构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对于表现那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故事情节不够曲折离奇、人物形象不够超凡脱俗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则兴趣不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抗日影视剧中的英雄形象武侠化或科幻化也是一种娱乐化,即它以塑造具有非凡意志和高超能力的武侠化或科幻化的英雄形象来满足某些读者的娱乐需求为目的,抗日主题实质被疏远了,抗日只是一个噱头,只是一种笼络市场的技巧。不可否认,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也是文艺的一个功能。但是,对于以历史生活为题材的严肃文艺而言,在给人以娱乐快感的同时,应该还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即能帮助国民了解历史真相,认识历史的某些本质和发展规律,鼓舞国民精神,激励国民意志,引领国民前进的方向。

  当下一些影视剧中在英雄人物塑造上的另一个问题是,肆意贬低英雄的品德或意志,消解其崇高、庄严的性质,使其鄙俗化。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亮剑》,塑造了李云龙这样一个英雄,他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和枪林弹雨的洗礼下,逐渐成长为战场上的一名虎将,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电视剧对他的刻画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在塑造他这个硬汉形象时没流于表面,使他极富艺术感染力和人格魅力。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李云龙这个形象就是一个具有某些鄙俗特征的英雄。他的鄙俗突出地表现在言语上。如他对别人说话时,常常自称“老子”,且强词夺理。例如,他对张大彪说:“什么×××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对炮手说:“娘的你个败家子,咋不省着用?你小子还敢发牢骚,小心老子揍你!”如此等等,几乎每一句话都显示了李云龙作为英雄人物的鄙俗特征。不可否认,李云龙这个形象塑造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它革除了以往文艺作品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模式,使英雄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更有真实感和可信性。但是,作为“引领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的文艺作品,在描写英雄的缺点时,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为指导,把握好合适的分寸,掌握好恰当的尺度,不可漫无节制,脱离主题,走向鄙俗化,成为单纯宣泄某种潜意识欲望的工具。否则,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可敬性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还有电视剧《杀虎口》中的白朗,任性、固执,我行我素不接受纪律的约束,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凭本能或感觉行动,而最终这种本能或感觉却总是使他神奇般地获得成功。更有甚者,在某些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猥琐的痞子、好闲的游民、帮会的头目、占山为王的土匪等等都成了主角,摇身一变都成了抗日的英雄。例如,在电影《厨子戏子痞子》和电视剧《民兵葛二蛋》这两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中,一个游手好闲、满口粗话的乡间混子不经意间成了抗日的英雄;举止怪异的厨子戏子和痞子摇身一变也成了抗日英雄,且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令日寇闻之胆寒。不能否认,上述这些“草莽化”“痞子化”的“英雄形象”对于丰富电视荧屏、丰富艺术人物形象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我们也要反思和警惕这样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艺作品中英雄形象鄙俗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文化以其平凡性、通俗性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一些人躲避崇高、放逐理想,而宁愿过一种世俗甚至鄙俗的生活。“我是流氓我怕谁”,“玩儿的就是心跳”,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信条。表现在文艺的欣赏上,便是对“审丑”的偏好。这是文艺作品中英雄形象鄙俗化的重要成因。此外,由于以往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常常以“高大全”的完美模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一些观众开始对那些有缺点甚至是鄙俗的英雄发生了兴趣。他们认为,这样的英雄较之于以往那些完美的英雄而言,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近,更具真实感和可信性。这就使得一些影视剧为了取悦这些观众的需求,肆意贬低英雄的意志或能力,将英雄形象鄙俗化。

  无论是将英雄形象武侠化或科幻化,还是肆意贬低英雄的意志或品德,使英雄形象鄙俗化,都值得我们的艺术创作者反省和警惕。前者会使英雄形象失去真实感和可信性;后者会使英雄形象丧失崇高性与可敬性。为了在文艺作品中成功地塑造出英雄形象,文艺创作者必须要熟知各类艺术的特点及其创作规律,要深入生活,写出英雄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避免英雄形象武侠化或科幻化;同时还要以高尚的人生观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为指导,避免英雄形象鄙俗化。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