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电 影家协会、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等单位主办,以“故事、人物与核心价值”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日前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全国的30余位编 剧、电影评论家参加了论坛。此届论坛一改之前一些电影编剧相关会议上重点谈论编剧维权的主题,与会者更多聚焦了剧本创作的本体问题,紧紧围绕论坛主题发表 了各自的创作感受、经验,同时提出了当下电影创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报从中选择了三篇关于讲好电影故事的文章。
中国电影不能缺少“发现”
□王兴东
上个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颁发编剧奖的嘉宾喊出了“编剧万岁”。咋听来难以接受,是黑色幽默还是特意写的台词?但他们又引用了法国导演阿诺的话,“对于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本!剧本!剧本!”
广众之下喊“编剧万岁”,无疑是对叫嚣拍电影不是拍剧本,电影是某某导演作品的当面“拍砖”。那么,为什么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下会有人喊出了“编剧万岁”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剧本的先决性日益凸显出来。
看看中国导演在冲击奥斯卡中,不及亚洲的日本和伊朗——由小山薰堂编剧、泷田洋二郎导演的《入殓师》,伊朗法哈迪自编自导的《一次别离》。《入 殓师》成本1400万人民币,《一次别离》成本才230万人民币,却胜过中国几亿投资的影片,这说明了什么?决定影片成败的,不是高投入,不是高科技,不 是大场面,也不是导演知名度,而是剧作题材、人物形象、思想内涵有无新的发现。
当下国产电影的症结是原创不足,模仿跟风,复制翻拍,题材雷同,形象匮乏,仅“南京大屠杀”的题材,你方拍罢我登场,关公题材冒出6个,“鸿门 宴”一年中制作两部,重复移植莎翁的《哈姆雷特》改装话剧《雷雨》,主旋律一窝蜂地指向新闻中的英模,后果惨痛,难脱窠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还是 缺少“发现”。
发现是创新之母。居里夫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袁隆平1970年在海南岛发现一株珍贵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解决了杂交水稻的世界难题,创造了 一棵稻株解决几亿人吃饭的世界奇迹。1956年除夕之夜,捷克的兹德涅克·米勒在树林散步,不小心被一只鼹鼠打洞扒出的土堆绊倒,这意外的发现,萌生了伟 大的“发明”,才有了风靡世界的卡通影片《鼹鼠的故事》。
我4次去辽宁省铁岭,找到了撞倒雷锋的那个人——乔安山,揭开雷锋22岁的生死真相,创作了《离开雷锋的日子》,演乔安山的刘佩奇成了双料影 帝;我在松嫩草原发现了人工饲养仙鹤,编剧了《飞来的仙鹤》,第一次让丹顶鹤和人的故事出现在中国银幕;我从长春到四川采访了60多人,发现了一位杭州人 的故事,创作了《蒋筑英》;我去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发现了1948年毛泽东在这里发布了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政府的五一口号,险些被国民党飞机炸 死。于是我和陈宝光创作了《建国大业》,授权许可中影集团拍摄,给了韩三平一个导演大片的机会。
尽管现代电影制作技术不断翻新,媒体追捧知名导演和大腕明星。但是,只要电影遵循“讲故事”的原则,打开故事大门的钥匙在编剧手里。电影生产的 道理大家都明白,首先是编剧的发现,导演去再现,演员是体现,摄影是呈现,制片商来实现,放映是展现,展现什么,展现编剧艰辛的发现。编剧不是制片商的打 工仔,不是导演的文秘,更不是明星的笔奴,而是电影故事的主权人。美国编剧2007年大罢工向世人证明,编剧不干,产业瘫痪,没有发现,一切扯蛋。
发现比表现更艰难复杂,需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掘文学创作的能源,在别人未曾探索过的地方发现和发明,不是嚼别人嚼过的东西,不是拆别人的 毛衣重织一遍,不是山寨拼凑外国大片的桥段,更不是发现琼瑶筐里的好细节,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加工材料。我们做编剧的,深知创新之艰苦,坚决反对一切抄袭剽 窃行为。
发现权是知识产权,发现+发明=原创作品,改编是原创上的发展与发挥,必须经原创者授权许可才能改编。原创对于发现有着终极控制权,即使拍成电影后再改编任何什么,也必须要原创授权,法律赋予原创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必须“喊万岁”的地方。
文学的发现和科学的发现同样需要智力和毅力。编剧是扛着观众的眼睛在大千世界中寻找,像蛟龙号下潜深海探险,像嫦娥号太空登月发现,风险和勇 气,灵感与创新,一切有作为的编剧要走出闭门造车的小屋,用艰苦的探索换来伟大的发现。陆川爬上了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创作了中国惟一、世界没有的 藏羚羊的电影。好的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贴近了才有真情实感,虚情假意编不出感人的故事,也欺骗不了观众诚实的眼睛。
编剧要把自己当作水壶,放在社会的火炉上加热,让激情沸腾起来,投入多少感情就会产出多少感情,有了这份情感的能源,才有创造故事的能量。张猛 编导的《钢的琴》就是源自于东北老企业的生活激情。我们都曾受过电影教育,学校讲台,教你怎么写,社会舞台,教你写什么,市场擂台,教你为谁写。当下全国 有十几万人在写剧本,如何能让你的剧本在竞争中胜出,就看谁有新的发现。
能振动社会的故事核心,只有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因此,我多次呼吁国家出台扶持编剧深入生活的资金和经费,从源头上解决中国电影原创疲软的问题。
到生活中去发现,用文学来表现,不受雇于他人来表现他人的发现。真正的银幕作家从我们的队伍中脱颖而出,从剧本到拍摄,自编自导,薜晓路、张 猛、刁亦男、蔡尚君、滕华涛、邵晓黎等一批编剧,为同行们树起光明的路标。柯达倒台,数码到来,拍电影不再神秘。我鼓励年轻的编剧们,磨练创作,掌握制 作,为了你那艰辛而宝贵的发现,不为他人做嫁衣,不被他人所篡改,在银幕上,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这个世界的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