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斋札记 >> 正文
人类的婚姻有多重要?只要知道埃及艳后与凯撒的情史怎么影响了罗马帝国日后的版图,从而影响了欧洲未来的历史;以及亨利八世的婚姻怎么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诞生就足够了。
人类的婚姻在给每个人类个体带来“现世的安稳”、给人类社会带来稳定的社会基础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困惑和烦恼,所以有了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名言,以及无数表现人类婚姻困境的文学、影视作品。所以有人曾经戏言,所有名著(名片)其实表现的只是通奸,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则将不幸婚姻的痛苦以及人类对不幸婚姻的反抗表现到了极致。
婚姻给人类带来的烦恼促使有识之士不断地对婚姻作出思考:人类的婚姻从远古至今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历史?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如果婚姻本身并不完备,人类的婚姻有一天可能会消失,还是会有别的替代的方式?
早在19世纪末,芬兰社会学家韦斯特马克就出版了他的百万巨著《人类婚姻史》,内容包括婚姻的起源、与婚姻相关的以及婚姻面对的各种问题。那么,有了这么一本恢弘巨著,还需要有另外一本关于人类婚姻的书籍存在吗?
加拿大女作家伊丽莎白·阿伯特近年推出的《婚姻史》是她继《独身史》《情妇史》之后推出的“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凭她的博学,我想她应该知道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如果说韦斯特马克是把整个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他的研究对象,阿伯特则是把欧洲人及他们在美洲的后裔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的跨度上,韦斯特马克把人类的婚姻追溯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而阿伯特则最早追溯到了几百年前,虽然古罗马与古希腊时代的婚姻偶有提及,但不过是作偶尔的对比。我想,阿伯特可能是觉得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太宏观了,不足以从细微之处反映欧美人几百年以来的婚姻变迁。
对于《婚姻史》想要表达的主题,作者在书的引言中就给予了阐明:“《婚姻史》主要讨论北美地区的历史和我们的欧洲祖先的往事,我还将在这本书里阐述和分析今日的婚姻状况,定位和讨论与婚姻发展相关的重要的问题,换言之,《婚姻史》的潜台词,是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婚姻曾经是什么样子以及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由于几乎是带着显微镜在考察,阿伯特的《婚姻史》可谓事无巨细。比如在几百年以前,迎娶一位新婚妻子需要花多少钱,人们的婚姻仪式是什么样子,结婚后可能会有什么家具,穷人和富人的婚姻日常开销是多少。有些东西,几百年来以来几乎未曾改变,比如众多女人的婚姻是为了赢得一位有钱的新郎,而众多的男人结婚不是看中了新娘而是看中了新娘可能带来的嫁妆,而某些在今天看来则几乎有些荒唐的事中不乏历史名人的八卦。
如果不是作者的考察,我们很能想象,曾经有段时间,欧洲人认为激情之爱是有害的,这种爱会被人轻视,归于情欲的行列,认为它会腐蚀良好的婚姻。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北美道德净化运动鼓吹性生活每月不得超过一次,而且目的是为了生殖,但什么样的清规戒律能挡得住人的本能呢?在《婚姻史》中,阿伯特摘抄了一段美国内战期间一位军人妻子寄给丈夫的信,充满了各种性的暗喻。有这样“性致勃勃”的夫妻,自然就有各种卫道士。
正如阿伯特所言,文明之前的欧洲人对性的态度其实与中国古人并无二致,他们对性的看法是矛盾的——恐惧与喜爱并存。作者谈到,在16世纪中期,法国的传教士曾担心性无能的丈夫会损害教会的权威,因此把这样的男人抓起来,检查他们的生殖器官,试图证明他们有性能力。马丁·路德曾担心性交这种癫狂的行为有可能让人们听不进上帝的教诲,而在晚年却因为自己的阳痿而对妻子感到抱歉。
当然,在《婚姻史》里,读者更多看到的是一代代贫穷的婚姻里妻子的日夜辛劳,不幸的婚姻里孩子们所受到的伤害,人们的偏见和不合理的制度给婚姻带来的伤害。当今,婚姻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健全,我们对婚姻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但即使如此,真的能保证每个人婚姻的幸福吗?对此,阿伯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我不相信婚姻适合每一个人,我反对胁迫、剥削、严重不幸福和令人不满的结合……首先要承认婚姻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之一,此外还包括同居和单身……我们还应承认同性婚姻是一种人权,它的合法化会使社会受益。”
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并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究人类婚姻的局限与困境,而只是强调了人类的宗教、道德、社会经济、制度与文化对婚姻的影响;而前者才是婚姻一再受到挑战的深层次原因,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不惜为了激情之爱而飞蛾扑火,在激情之后而慨然死去。
(《婚姻史: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加】伊丽莎白·阿伯特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