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正文

王长元:为新的长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9日16: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长元

  2013年第一季度我递交的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申请得到了批准,我利用8、9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农安县鳇鱼圈乡,全身心的投入,实实在在的生活浸泡,对生活、对历史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知,对下一步关东小说的写作无疑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现在就将这几个月的收获向中国作协进行汇报。

  一、   和生活基地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工作生活在长春市内,距离定点深入生活的农安县鳇鱼圈乡有一百六七十公里的路程,农安县文联的同志们为了便于我采访,特意安排一个工作人员陪着我,但是我想到大家的工作都很紧张,被我拒绝了,只是让他们安排好当地的村民做我的向导就好了。我的定点深入生活的选题非常明确,地点比较集中,鳇鱼圈乡政府为我安排了办公室,配给我一套办公桌椅,主管文化的乡长陪我到村里走访,和他们一起闲聊,参与村中的一些活动,听村民讲民间传说,说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8、9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当地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   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素材,尤其是有关捕捉、养殖、运送鳇鱼方面的素材。

  在农安鳇鱼圈生活的几个月时间里,我通过与当地的村民聊天,掌握了一些关于鳇鱼的素材。

  鳇鱼,又称达氏鳇,黑龙江鳇。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出产的独有特产和名贵鱼类品种,现在已经绝种了。鳇鱼因为肉嫩、味美,营养价值极高又较稀少,过去备受皇家的青睐。我在《辞海》中也查阅到:鳇鱼古称“鱼覃”鱼纲,鲟科。鳇鱼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而被称为“淡水鱼王”,松花江流域的人们一直把它叫做鳇鱼。民间老百姓中说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耕田者交纳“皇粮”,捕鱼人奉送“皇鱼”,同音即写为“鳇鱼”。

  给朝廷进奉鳇鱼贡原本是民间自愿的行为,起于封建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在清代,皇帝把鳇鱼贡纳入朝廷统管,按照条例执行,这无疑是对东北渔民的残酷压榨。

  在过去,因为松花江下游水面宽阔、流速较快,而鳇鱼又是体重力强,所以捕捉鳇鱼既艰难又危险。松花江沿岸的锡伯族人为了生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捕捉方法,我听说在前郭县有个95岁高龄的锡伯族老人,在农安文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驱车百里来到前郭,寻访这位老人,95岁的老人身康体健思路很清晰,听说我是省城里的作家特意来采访他们锡伯族的捕鱼鳇鱼贡的历史,非常高兴也非常健谈。这位老人给我讲诉了他们族人鲜为人知的奉旨出鳇鱼差,捕获、饲养、运送鳇鱼的经历。

  据老人讲,关于捕鱼,主要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是漂钩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他们选用松软的黄檗皮做成木漂,上面用绳子系在铁钩上,木漂浮在水面上,江里的鳇鱼见到后,在游动中尾部击打到木漂,这样,鱼尾就被扎在钩上难以逃脱。第二种是叉捕法。若是江面风大浪急,人们分乘几条船寻找鳇鱼,并奋力追赶。轮流持叉围堵。若是风平浪静,鳇鱼累了,抛下捕取。第三种是袋捕法。渔民们选择江边深水的地方,横竖有序地钉入木桩,排列成形如方城的“迷魂阵”,长约四五丈。但江边岸没有木桩(俗称为闷杠),并在这侧的水面下系住一个大水袋,鳇鱼或者其他鱼类游入方城,被木桩阻拦住难以逃出。第四种是挡笆法。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江水泛滥流入大江周边众多的河汊子里,鱼也随之游入。人们将柳条变成的笆横插在河口,俗称挡墚子。五是网捕法,百姓俗称为戴笼头,锡伯族人用勤劳和智慧总结了这些捕鱼方法,用来完成清朝的鳇鱼差。

  关于饲养。锡伯族人要忙碌多日才能捕捞到一条鳇鱼,捕获成功后,为了不让鳇鱼死掉和便于饲养、看护,锡伯族人就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多处大小不等的鳇鱼圈,(农安的鳇鱼圈就因此而得名。)圈底的深度低于河道的水面,还挖了一条人工引水渠,江边设有入水口,以便引入松花江的流水,水里的鱼虾、浮游生物也时时涌入圈内。圈下端还有出水口,两端都设立木栏或编柳的挡坝,为了方便放入、饲养和捕出鳇鱼。我在文献中查到:清代朝廷决定由内务府直接管理鳇鱼贡以后,加强了对鳇鱼贡的管理,捕获的鳇鱼都由官府登记备案。“务户里达”现在译为总管和总管衙门经常检查鳇鱼饲养情况,决不允许有丝毫失误。甚至在沿岸各地派驻打牲丁,监管鳇鱼差、巡查鳇鱼圈。锡伯族要派人轮流看守鱼圈、照料鳇鱼,并确保精心饲养鳇鱼,保护鳇鱼不被盗窃。

  关于运送,老人说,清朝时候,每到入冬的时候,鳇鱼差们要在鳇鱼圈内选好进贡选好的鳇鱼捕出,将鱼身泼水冻冰,不能带伤痕或畸形。冻鱼由总管检验合格颁发带印黄旗后,再装到平板牛车上,体积大的,一条鱼要由两台链接成串的牛车运送。车上插黄旗以示贡品,一路进京送贡。沿途各地都要迎送护驾,路遇的车马要给鳇鱼车让道,任何人不能阻拦。锡伯族人必须安全地将鳇鱼在每年除夕前送到北京宫廷,保证皇帝正月初一的祭祖上贡。可见,完整的鳇鱼差包括捕获、饲养、送贡三大部分,都饱含了锡伯族百姓的汗水和智慧。

  随着清朝的灭亡,鳇鱼差已经失传。锡伯渔猎没有了重要使命。由于鳇鱼在松花江的日益减少,甚至绝迹,锡伯族人的渔猎习俗也濒临危机,我的深入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素材,我的长篇也即将完稿,我不知道我的文字能否完成老人热切的期盼。

  三、   为新的长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为期半年有余的定点深入生活告一段落了,在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回想起来都让我感触良多,比如:农村劳动力的外流问题,留守老人赡养、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现代科技在城市里如此发达,在农村中却还残存着愚昧迷信?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在获得补偿款之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新农村发展只是盖几座高楼安几台电脑?村民们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建设中人心和人性都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在我下乡的时候我不停地在思索并寻求着答案,为我的新的长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