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就因为我们有记忆——关于电影《归来》的随想(张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9日10:18 来源:文汇报 张莉

  3月12日,我受邀观看《归来》,据说那是第一次小范围放映。看电影的路上,我充满期待。仅就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构架而言,里面有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每个小说读者都能预见,《归来》面对的是一次有难度的创作。

  电影一开始便是小说的结尾,前二十分钟非常直接地面对了惨烈年代,一上来就是高潮,令人震撼,堪称经典。

  接下来便是陆焉识的二次“回家”,这一次是正大光明的回家。但家已不是家,陆焉识再也不可能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尽管不可能,但还是要尽其可能。陈道明这位优秀的演员终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个如此贴近他精神气质的角色。他赋予陆焉识以一种神奇的吸引力:有情怀、向往善好、百折不弯。陈道明对人心的理解力使陆焉识这个人物变得可信、可敬、活生生。

  当然,还有巩俐饰演的陆妻冯婉瑜。这个人物不仅历经磨难,还要面对衰老和失忆,这对演员来说极具挑战。犹疑、不安、隐忍、对丈夫深沉的无私的爱,全在电影开头这位女性半含眼泪的眼睛里。在这位沉默、谦和、执拗的女性那里,时代、现实、他人、女儿,全是伤害,全是插在心上的利刃。巩俐以她的表演贡献了一个有生命力、令人伤痛、值得尊敬的女性形象。我们无法在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伤口,也听不到她的哭喊。但是,无处可诉的苦楚远甚于鲜血淋漓的直接呈现。

  看《归来》会想到谢晋的《芙蓉镇》,想到这是两代导演关于“文革”的隔空对话;会想到《活着》,想到张艺谋如何自我突破。《芙蓉镇》里“秦癫子”也是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在扫街的动作中,他有“耍”的一面,那是一种有关乐观的戏剧性表达。《归来》中的陆焉识则不同。陆焉识的表现方式是写信——在外人眼中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温柔多情,他更关注自我情感生活的整全。这也意味着,《归来》和我们之前的那些“伤痕电影”不同在于,它希望面对日常,它关注灾难的隐性影响,以及灾后如何重建。

  《归来》依然是“伤痕电影”,却不是浅表的呈现。电影中,陆焉识晚上给冯婉瑜盖被子,冯婉瑜大叫:“方师傅,你不能这样!”这是让所有人都非常震惊的细节,它说明了这个女性何以失忆。那是普通人对普通人的作恶,是平庸的恶。陆焉识拿着勺子去找方师傅,但没想到方已被带走,春节也无法与家人团圆。施害者瞬间变成一个受害者。此时屏幕上只有陆焉识背影特写,他悻悻而归。

  4月25日,作为批评家,我受邀与张艺谋导演就《归来》进行深度对话。当讨论到方师傅这一人物设置时,张艺谋说到了“黑色幽默”,在他看来,那个拿着勺子去又回的陆焉识象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匹夫之勇,突然热血上身但又无处可去,有些“窝囊”的生存状态。这是创作者的自我解读。而在我看来,则是这个读书人无能为力。他面对的不是具象的仇人,他面对的是时代、是空无、是大面积失忆。换言之,对他而言,活着难,归来更难,重建有尊严的个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所有的美好都已失去,永远不再回还。这两个普通人只能用密密麻麻的字纸和风雨无阻的等待跟失忆搏斗,跟像怪兽般的命运搏斗。“信”显然是张艺谋的精心设计,在对谈中,他兴之所至,甚至模仿陆焉识的口吻念出那封令人感慨的信:“当我们看到小马驹挣扎着站在开满黄花的草地上,我们感觉春天真的来了。”写下这封信的人心中该有多么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读信场景里有尊严感,也有属于人的意志力。在那个九死一生的环境里,这个读书人就是要靠这样的写信行为活下来,他要拼命维护和建立自己的情感世界,这是美好也伟大的行为。“信”是《归来》中核心的意象,这些信是灾难记忆本身,也是希望和信念本身。

  镜头最后定格在两张无望等待的脸上,旁边则是“陆焉识”的名牌。一个是回家的陆焉识,一个是没有回家的陆焉识。但无论哪个,都是在等待,等待之于他们,是希望也是无望。这一个陆焉识怎么不知道那是荒谬的等待?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他要去,要在,要和她站在一起。即使冰冷的铁门永远紧闭,也要站立、等待。

  夫妇二人风雪中伫立的场景,应该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因为它使我们对人、对人这个物种保持敬畏。人心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但人心又如此强大,它可以拼却身家性命,也要抵御记忆黑洞的侵袭。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心,有守持,有记忆。

  《归来》注定有多重解读空间,有人看到爱,有人看到婚姻,有人看到信任,有人看到记忆,有人看到命运的残酷。这完全基于观众的年龄,和对世事的认知程度。巩俐和陈道明富有质感的演绎完全把观众带进了情境。他们对人物的准确诠释会突然击中观众的心,一个背影,一把勺子,一首《渔光曲》,无数张字纸,都让人心痛、神伤——这两个人物关系代表一种抵抗,一种念想,一种与无望有关的执迷。

  当然,最重要的是导演。张艺谋变了。跳红色娘子军还清晰地打着他曾经的刻印,但是点到为止,镜头并不迷恋。所有的渲染都远去。久已成型的张艺谋审美趣味削弱了。这是渴望突破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蜕变。

  我以为,尽管《归来》有它注定弥补不了的缺憾,但它是张艺谋继《活着》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活着》中,张艺谋修改了小说里很多人物的死亡方式,最后结尾也刻意变得温暖的,但《归来》最后的等待显然要比《活着》复杂,也更深入。因为《归来》使我们不得不想到无数与陆焉识同样归来却没有完整家庭生活的人们;也使我们想到许许多多再不能如陆焉识一样如期归来者。

  那天,在张艺谋工作室里,我看到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多部电影图片,它们属于张艺谋,也属于中国电影的艺术片时代。遥想包括张艺谋在内的第五代导演们,当年都是新锐,而今也都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现在恐怕是这代导演对人心、对历史、对过往的探究最为深入的时期吧?从《归来》中,从和张艺谋的对谈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诚恳、执著,以及自我更生的勇气。

  在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火爆,但有勇气、有艺术追求的作品却珍稀。在今天,艺术片“活着”不易,“归来”更难的景况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真希望《归来》能成为一个开始,中国电影应该有回到艺术品质追求的能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