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黄盈的《语文课》:不再正襟危坐讲一个故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8日16:4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艳鸽
黄盈黄盈

  观众进场时,在检票口会有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欢迎来到语文课! ”然后发给他们一张纸和一支铅笔。舞台被布置成一间教室,吊在空中的白炽灯,墙上刷出来的黑板,前后门半掩着,有阳光透进屋里来。开场后,演员们给观众发剧组特制的语文课本,就像上学时发考卷一样,从第一排往后传,最后人手一本。随后的两个小时,演员们和观众一起上一堂语文课。青年戏剧导演黄盈一向有“一戏一格”之称,这一次,他把剧场变成了课堂。作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原创剧目邀约演出季的开幕作品, 5月21日至6月8日, 《语文课》在这里连演18场。

  这是剧组为这部戏特制的语文课本,参照人教社语文教材的封面设计,简洁淡雅,里面的内容却别有洞天。 《小小的船》《乌鸦喝水》 《小猫钓鱼》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曹刿论战》 《狼牙山五壮士》 《琵琶行》 ……几十页的内容,包含了“70后”和“80后”从小学到中学12年的语文学习生涯中很多耳熟能详的课文。演员们带着观众一起朗读课文、写字、写作文,讲述他们的上学经历,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探讨关于语文的各种问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人类的终极之问,黄盈认为,我们“要到哪里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或者是下意识中的意愿。“而语文的学习对于‘我要到哪里去’起到了船舵的作用。 ”他说,“语文用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发出、接受、转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意思因人产生差异,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事件的导向,生命的路途。 ”做一部探讨我们跟语文之间的关系的话剧,他酝酿了两年多,最终决定做出来,是因为今年年初,他带着自己执导的《黄粱一梦》到德国去,演出很成功,只懂汉语和英语不懂德语的他,在那个语言环境陌生的异域,突然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为话剧的课本搜集教材文章时,黄盈最初的想法是找到所有的素材后,重新排版和打印。但搜集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课本上都留有很多过去的痕迹,“有在课本上画小人的,有在上边把笔记做得很清楚的,还有的虽然是旧书,但课文还很新,像没有学过” 。他觉得把这些素材原样呈现、把痕迹保留会更好。于是最终观众拿到的语文课本,是很多人用过的教材的集合,不同的课文上,是不同的人当年做过的字体各异的笔记。

  选课文、编教材的过程,对于黄盈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语文教材的编辑实际上是个选择文章的工作,这个工作本身也挺博大精深的。 ”除了“70后”“80后”小时候用的教材,他还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民国时期的教材,他发现有些课文比如《司马光砸缸》 《乌鸦喝水》等,其实在以前的国文教材里就有了。他把这些用文言文写的老课文,也编进了教材。

  这不是一部常规的注重戏剧性和激烈矛盾冲突的话剧。互动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观众跟演员们一起写笔画,一起朗读《小小的船》 ,玩词语接龙,甚至观众给演员出题:背文言文,让演员接下一句。观众里不乏高人,有些人的语文素养很高,有人能背李白的《蜀道难》 ,有人会背蒲松龄的《狼》 ,演员们接不上来时,其他的观众会接上,或者在台下小声地跟着背。这让黄盈很感慨,他觉得这已经不是演员带着观众互动,而是观众带着演员互动了。“这时候演员退居二线,观众被推至台前,成为表演者。 ”

  “当你再正襟危坐地讲一个故事,非要讲出一个道理,这对于语文课来说,好像不是很合适。不如把自由还给观众。 ”他认为,上学时之所以有些同学不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它给出了太多标准答案,或者是你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理解,不这么理解就会有问题。“当我们排《语文课》时,如果也只是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说出来的话,可能也会带给大家同样的感受:凭什么都拿一篇篇选文说事儿?凭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以他决定这次弱化戏剧叙事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利用这个契机回归语文课堂,从温习汉字基础,到生活经历的分享,让观众回忆自己的语文课,找到最初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感觉。

  演员们会在演出中陆续讲述一些跟语文课有关的故事,有时候会还原现场,变成当时的那个老师或者学生。有演员讲了一个想当正式教师的图书馆校工的故事,有演员分享了自己对朱自清《背影》的感受:学课文时并没真正理解其中的父爱,直到高考那天,进场之前父亲非要给她买瓶水,她看着父亲的背影,虽然不胖,也没有穿深青色棉袍,但她发现他的背影跟课文里写的一模一样。这些故事有些是演员们自己的,有些是他们身边朋友的,黄盈没有将其进行艺术化处理、特意加强事情本身的戏剧性,他觉得没有必要。

  7个演员,在剧中都用了自己的本名,从小学一年级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演起,有人稳重、有人调皮、有人乖巧。但角色并不就此延续,随着演出的进行,在不同的故事里,每个人忽而是学生,忽而是老师,忽而是跟观众讲故事或者互动的演员。这种跳进跳出很频繁,演员的状态也并不像常规戏剧中那么紧绷。“更自由一点” ,这是黄盈对他们的要求。“如果他们长时间假定性化身为一个人物的话,不利于把剧场变成课堂这个行为本身。 ”他说,“所以我希望他们更加自由,叙述和表演能够随时组接,主要是把事情讲清楚,而不用太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化身为另外一个人物了。 ”

  通过做这部剧,发现了“其实关于语文的话题博大精深”的黄盈,已经在考虑把《语文课》做成一个系列,把剧场做成互动的课堂,就语文课本身的话题、成长的话题等,延续着做下去,他预感到“会越做越好” 。

话剧《语文课》剧照  艾立群  摄话剧《语文课》剧照 艾立群 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