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上映时间:1958年
摄制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
导演:史文炽
主演:李长华 高保成 李 力
霍德集 张怀志
一部好电影被人铭记,往往得益于成功塑造一个性格人物;一个性格人物被人铭记,往往得益于一个画龙点睛的标志性动作。“纵身一跃”——就是老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标志性动作,也是人们对于中国军人英雄壮举的一道闪亮记忆。
“纵身一跃”,在中外电影作品中并不少见。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各有不同。这一跃,可以是心灵的救赎,《卧虎藏龙》片尾,玉娇龙历经人世沧桑后从武当山峰纵身跃下;这一跃,也可以是自由的重生,《飞越疯人院》片尾,印第安人酋长砸开疯人院铁壁门框的纵身一跳。相比较这些以表现人性为题的影片,拍摄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狼牙山五壮士》更像一部纯粹的军事写实剧,片尾勇士们的“纵身一跃”,是对革命军人和革命事业的无上致敬。
一往无前、一无所惜、一剑封喉、一锤定音……当我们把这些“一”字连成一线,便能窥到一名职业军人应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出膛子弹般所向披靡,如利箭穿心般深邃有力。细品《狼牙山五壮士》中对5名勇士一系列动作、语言、表情的设计和表达,以班长马保龙为代表的5位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职业精神,就犹如一梭上膛的子弹,蕴藏着义无反顾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从5名勇士首次出场到受领任务,从孤军奋战到跳崖殉国,影片先后用了6场浓墨重彩的戏份表现战士们的职业素养和英雄本色。
开篇不久,影片通过团长视察营地带出了5名勇士的集体出场:有擦枪的、清点手榴弹的、下象棋的、原地休息的,状态各异却都军容严整、枪不离身。就连躺在地上休息的战士胡德林,也有“我这是抓紧时间休息,养足精神打鬼子”的台词予以点题。如此生活化的出场,如涓涓流水般将观众带入抗日战场一隅,零距离展现了勇士们的真实形象,平实亲切,却滴水见海。
“七连一定要把敌人粘在狼牙山上!”这是影片的叙事动力。当团长下达这一任务时,影片用了一组面部特写强调了5名勇士对日寇的切齿之恨和对完成任务的坚定神态。与当今某些国外战争片不同,这里没有嘻嘻哈哈的调侃,也没有吊儿郎当的不屑,有的只是至死不渝的绝对服从。回想那个年代的革命军人,大多出身贫寒,心头难免高悬一把仇恨的刀。这是人民军队的朴素之处,影片对此拿捏精准。
然而,苦大仇深绝非中国军人唯一的表情。当团长下令让5名勇士首先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睡足6个小时”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笑了。此时,影片用了一个横摇长镜头,将5名战士憨厚可爱的表情连在一起,犹如一幅声情并茂的家庭大合影,其乐融融,令人回味。
回到营区却睡不着,勇士们便围绕“打完鬼子干什么去”聊了起来。这是一个颇有韵味的段落。影片以对话人的视线为牵引,配以全景长镜头纪录和近景推镜头放大,完整而细腻地展现了5名战士的天真烂漫以及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打完仗继续干革命呗!”“打了胜仗,我们去北京见毛主席……”这些台词背后,既是那个年代战士朴实本色的呈现,也是对军人使命的现实回答——除了打仗就是准备打仗!
对于5名勇士职业素养的最高展现,莫过于登顶狼牙山之后数次战斗。在马班长的指挥下,4名战士宛如平日训练般从容回击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攻击。战斗间歇,他们修武器、下象棋、写笔记,战士胡福才继续想着捡弹壳换子弹。即使后来遭到日军飞机连番轰炸,他们依然有条不紊地投入战斗。引敌上山、炸桥断路、弹尽粮绝、投石肉搏、砸枪跳崖……什么是“为了战胜一无所求,为了战胜一无所惜”,什么是中国军人的壮士血和英雄气,答案不言自明。
影片运用大量特写和近景渲染战斗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同时也不忘在关键情节揭示勇士的内心情感。最为出彩的一段,是马班长带头跳崖前的眺望。走近悬崖绝壁,他举目环顾茫茫群山,影片以一个主观环绕镜头,缓缓呈现出巍巍山峦的雄伟博大,仿佛用诗一般的语言为勇士们的伟大壮举低声吟唱。
与这一环视镜头具有同样神采的是副班长葛振林的“笑”。作为最后一名跳崖勇士,与日寇一番肉搏中枪后,他踉跄着走到悬崖边,怒目圆睁,吓得敌人接连后退。此时,葛振林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这是勇敢者对怯懦者的耻笑,是高尚者对卑贱者的讥笑。
真正的战斗,永远打响在战争开始之前。真正的军人,勇于为了胜利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为了信仰流尽最后一滴热血。这是我们重看老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后的内涵获得。今天,我国自主研制的航母舰载机的“历史一冲天”犹如70多年前“狼牙山五壮士”绝顶上的“纵身一跃”,其中张扬的中国当代军人之风骨与自信将穿越时空,直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