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当下中国,上个世纪末曾经门可罗雀的电影院又重新热闹起来。票房收入从当年几个亿、十几个亿跳跃式上升,到2013年已经突破200亿大关,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电影成为某一个特定年龄段的人在剧场内的狂欢。这个年龄段的人,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偏低,娱乐需求偏高,因此便造成了市场的畸形。这个畸形的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着资本的流向和编剧导演们的创作,更为轰轰烈烈的造星和追星运动推波助澜。不管一部影片在艺术上有多么大的不足和缺憾,只消在票房上有所斩获,那多种多样的不足和缺憾便立刻被描绘为“特色” ,甚至各种各样的奖项也接踵而至。用票房的“一俊” ,去遮艺术的“百丑” ,这种情形在中国电影界已不鲜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出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如果电影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包括“历史的铭文价值”统统被漠视,只有娱乐品格风光无限;如果叙事方式、影像造型、典型塑造,以及声光色的运用等一切创作手段都无足轻重,只消有几张讨人欢心的脸蛋儿就足够了……那么一定是在喧哗与骚动中出现了灵魂的迷失,遭受了文化的重创,走上了精神的曲径。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子孙后代眼中的历史和故事。再过几十年,乃至数百年,当我们的子孙后代用历史探究者的目光审视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作品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发出轻蔑的笑声,就如同我们现在回眸去看历朝历代那些身披名缰利索,只会追名逐利的“无良文人”一样。那时,如果我们在天有灵,一定会汗颜,一定会脸红,一定会无地自容,一定会为当初“欺世”和“媚俗”的行为追悔莫及!
在我看来,现代化,就是“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所进行的挑战;改革,就是我们全中华民族齐心合力地冲破一张旧的大网,尤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冲破自己的“心灵之网” 。我们中国电影人,首先是我们这些生产“一剧之本”的编剧,绝不能刚刚摆脱“左”的思想的桎梏,就又钻进了用金钱制成的镣铐。
当代社会,影视圈成了大炫技场、大淘金场和大名利场。名与利,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激励人向上,也足以诱惑人堕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纷至沓来的诱惑,我们需要自尊,需要自爱,需要自省,需要有“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定力,需要共同地来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 ,还电影以精神,还电影以文化,还电影以“第七艺术”的高贵品格,还电影以“娱乐女神王冠上钻石”的光荣。
我们作为编剧,是电影生产的源头,是“从无之中创出有”的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蓝图,决定着未来影片的基本轮廓、基本形态和基本品格。因此,欲在中国电影界实现“文艺复兴” ,我们编剧责无旁贷。
在叙事性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情节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史,是人与人心灵的融合与碰撞,是人的愿望与实现间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矛盾。我们只有出神入化地写人、写心、写魂,真正地以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艺术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情绪,表达回荡在他们心底的呼声,我们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这个最伟大、最公正、最权威的评论家的审视与评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热衷于让自己成为“狮子座流星雨”中的一颗,跟着起哄,跟着忙乱,跟着凑热闹,拿自己燃烧的生命给人家当礼花看。我们应当努力发现生活,昭示生活的真理,在作品中喊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电影来说,好看是硬道理,让观众赏心悦目更是硬道理。但好看并不意味着降低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格。好看,让观众赏心悦目,又不媚俗,才是上乘之作。我们不排斥电影的娱乐性。娱乐,是电影诸多品格中最为重要的品格,是它的本质属性。我们也不排斥电影的商业性。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便没有价值;而愉悦人们的身心,便是电影最重要的使用价值之所在。我们也承认“每一株小草都拥有它自己足下的土地” ,凡在市场上走红的作品必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只是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霹雳” ,不能总是把眼睛死死地盯在“票房”上;我们只是说,不能走“娱乐至死”的道路,一味地把电影当“摇头丸” ,把电影院当宣泄场;我们只是说,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作为普罗文化,并不是一定要放下身段对观众龇牙咧嘴地去扮谄媚的笑容;我们只是说,不能光要钱不要脸,更不能为了向“赵公元帅”顶礼膜拜,便漠视和慢待了圣洁的雅典娜和伟大的缪斯!
星星和玛瑙不会只是同一种色彩,玫瑰花和紫罗兰不会发出同一种芳香。生活是无比丰富的,我们电影编剧在创作上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和无比广阔的天地。如何把“主旋律”的影片写得更好看?如何把商业影片写得更艺术?如何把艺术影片从“象牙之塔”中解放出来,让它们更加具有市场征服力?这是我们电影编剧所面临的三大课题。我们应当在创作实践中,“悔悟去年,抱愧昨日” ,在自省中呐喊,在自强中奋发,在自尊中耕耘,在中国电影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中充当先行官和生力军!
(作者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本文为在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