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哲思与童趣的变奏

——看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有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6日09:57 来源:光明日报 张玲 张德祥

  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制作出品的原创大型教育类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中,道德教育惯有的空洞说教一点点被无形之手化去,化作了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化作了精美细腻的画面,化作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化作了构思精巧的故事情节。《道德经》玄妙精深的论道、治国、修身三大哲学主题遍布在五十个时长不过十余分钟的精悍小故事之中,求真问道,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老子道德三百问》无疑是教育类文化产品的一个值得肯定的尝试。

  先秦时期的先哲李耳,颖悟聪慧,见识卓越,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道,其著述《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极尽玄妙,阐述了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规律法则的天道以及由此关照的人道。它与《庄子》双峰并峙,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这样的哲思,孩子们能领悟吗?作为以学龄儿童为收视对象的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以老子成长过程中勤学好问的故事为载体,借由情节的发展推动哲学思想的具象化,给我们搭建了一条领悟老子玄妙之道的现实路径。该片制作精良,主题曲旋律优美,歌词创作别出心裁,涵盖了老子哲学的诸多内容:有无相生、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天人合一、大音稀声、大智若愚、福祸相倚、尊道贵德……片尾曲的交响乐更是大气磅礴,有着电影的创作格调,这在国产电视动画片中颇为可贵。

  画面细腻、唯美,色彩饱满、鲜艳,光影处理自然,尤其是自然风景的空境,配合仿真的现场声,极具美感,颇有收视看点。《老子道德三百问》一反教育类动画片惯有的严肃套路,借用后现代的幽默方式,利用漫画式的人物动作、夸张的人物表情、逗趣的人物对话,拓展了想象空间,妙趣横生。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最大亮点。对童年李耳的塑造还原了其真实的儿童特质,我们在片中看到了李耳身上有着同龄人贪玩、懒惰、小聪明的一面,也有着助人为乐、嫉恶如仇、好学的一面,破除了一般“高大全”人物塑造模式,更接地气。在该片中,李耳同他的三个小伙伴偶尔赌气,偶尔难过,偶尔胆怯,偶尔顽皮,但他们始终真诚、勇敢、乐观、天真。实际上,天真与真理相邻,大道近于童趣。

  儿童就应该像儿童一样的生活,而不必负载成人斯巴达式的任务。但现在的儿童过早地被教导并被逼迫进入永无休止的相互竞争之中,考学分数、才艺过级……他们的童年早在家长的殷殷目光中默默地开始了“去童年化”进程,跑步进入成人世界。《道德经》本来是成人的哲思,却被《老子道德三百问》化为烂漫童趣,寓智慧于故事之中,通向了本真童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世界。

  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自1950年以后,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电视时代的来临,媒介对视觉、听觉等表层感性能力的过分延伸直接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直至个性的迷失。在儿童教育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对技能的过分重视必然带来道德教育空间的被动挤压。技术本身带给人类更多的是便捷高效,只是,我们心里道德基础的发展落后于劳动分工或社会分化的速度。因而,道德关系的健全、道德义务的建构以及良知的成长才是当下社会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技能型的知识固然重要,但道德良知永远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石。所以,知识增长与道德完善要协同进步,不能偏废。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是对经典的亲近,是当前多媒体时代下阐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选择,这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没有在伊甸园中的纯真幻想和道德良知的化育,很难想象儿童在成年以后会是怎样的情形,会不会是技术喧嚣时代里一个被吞噬、被湮没、被同化的空心符号?是否还有着思想的气度、良知的尊严和独一无二的个性?认真地、努力地给儿童一个真善美的童年,使他们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就需要我们多创作一些类似于《老子道德三百问》这样化经典为现代营养、哲思与童趣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