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荣智慧:根本停不下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3日14: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荣智慧

  “根本停不下来”一语出自国内某口香糖广告。广告中,男主角一边吃口香糖表演一边与人约定,等口香糖味道消失即停止表演,到了广告的最后,故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男主角表示口香糖味道依然强烈,所以表演“根本停不下来”。

  “根本停不下来”多指带有下意识的、成瘾般的举动,暗指“根本不想停”。在网络传播中,通常使用的情况有二:一表明动作发出者对不该做的举动毫无负疚感;一表明动作发出者在恶搞。

  第一种情况,享乐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几率非常高,为了突出“毫无负疚感”并保护网友隐私,可以杜撰一例:一日,曹操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醒来立刻发了条微博,“吾梦中好杀人,根本停不下来”。第二种情况可见@格格Bella一条微博:“请用一闪一闪亮晶晶来唱以下的内容,no zuo no die why do try,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根本停不下来”。(混合的中英文意为:不作死就不会死,为啥不试试;不试试就不荡漾,快来击个掌。)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背后都透出浓浓的非理性色彩,明明不该做但还是要不停地做,或者只是出于无聊而发泄。波兰导演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Zbigniew Rybczynski)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1975年,他拍了一部名为《噢!停不下来!》的动画短片,片长仅10分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点镜头,全片只是看到小镇的景物在两侧飞速退去,就像是主角某一天行动的快进播放。

  这部短片充满了先锋色彩和实验风格,鲜为人所知。值得注意的是,“根本停不下来”是一个缺乏主语的短语,非理性行为所询唤的动作发出者,在《噢!停不下来!》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暗示:第一人称视角镜头下,观看者即表演者,恰恰就是屏幕前的观众,填补了“停不下来”文本中待填补的主体位置。

  上世纪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推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三高政策”,使波兰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不过繁荣之下,苏联模式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依然严重,工人阶级示威罢工不断,宗教信仰习俗冲击着官方的无神论宣传,对消费的崇拜导致社会一步步迈向资本主义的迷醉陷阱。因此,在《噢!停不下来!》中,我们看到一个彷徨无措、不知目的,又奔走得停不下来的主体,并不奇怪。所谓停不下来,实际上是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道路上停不下来,也是在无聊发泄的心灵道路上停不下来。放纵自己“停不下来”,只是由于在这样无厘头的、无所顾忌的身份扮演里,能够释放真正的社会压力,疗愈自身“新穷人”的困厄心态。

  换句话说,所谓放纵自己“停不下来”,也像是个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处在如此历史网络的主体,并没有什么决定自己“停下来”的可能。只有盲目的语词狂欢,才能在讲述里塑造一个看似真实的“自己”,而这个“自己”,却已经被历史和环境画好界限,填充进消解了现实意义的内容。

  即使处在不同的时空,“停不下来”询唤出的主体,却是大同小异。发展主义现代化语境里,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与阶级分化的矛盾,也只能塑造出千人一面、穿着红舞鞋的小女孩。“根本停不下来”在传播的过程中,确实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但是能量却十分有限,也就是说,它不仅暴露了时代症候下人类的无意识的软弱,更暴露了人类处于前所未有的崭新世纪,却对历史使命的漠然与逃避。真正停不下来的,往往不是孱弱的旁观者所能掌控的东西,比如1917年4月9日,列宁乘坐的那列从瑞士开往圣彼得堡芬兰车站的火车。也许要解答“根本停不下来”的问题,那一刻,才是“时间开始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